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广泛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五育”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融合“五育”理念。从伦理道德、创新思维、生理知识、美学情趣和劳动意识五个方面,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伦理问题,指导道德判断
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克隆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科学和医疗潜力。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和道德争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克隆技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培养其道德素养和伦理思维。如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相关知识,教师此时就可以延申介绍现实的克隆案例,例如各种克隆生物的诞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人类克隆的伦理争议、克隆动物的福利问题等。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支持和反对克隆技术的角色,从不同角度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表达和思辨能力,还能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深化对伦理问题的理解,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断。在课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利用纪录片、科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这一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为伦理判断提供更加丰富的背景信息。
二、建构探究模式,发展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目标之一。创新思维不仅是应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光合作用和能量转化”这一节中,教师首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通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提出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接着,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如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探究叶绿素的作用条件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提升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科学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探究不同温度对叶绿素活性的影响,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基于生理知识,理解身体机能
理解生理知识特别是酶的作用机制,是生物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通过详细讲解各种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学生可以基于当前生活经验中积累的生理知识,结合课本中酶的相关作用,深入理解人体的复杂机能,提升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在探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和模型直观地展示不同类型酶的分类和功能。例如,通过示意图展示消化酶在胃肠道中的作用过程,以及代谢酶在细胞内的功能机制,帮助学生理解酶是如何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促进生物体内各种生化过程的进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酶在人体生理中的具体作用。例如,深入探讨消化酶如何在胃肠道中分解食物,使营养物质能够被吸收;或者讲解代谢酶在细胞内调控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能量的释放和利用。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酶的功能,教师可以安排相关实验。例如,进行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实验和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实验。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酶在医学和工业中的应用。例如,介绍酶在药物开发中的角色,如酶促反应用于合成特定药物;或者讨论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如面包发酵中的酶作用。通过这些应用案例,学生可以看到酶在现代生物技术和产业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酶技术在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四、组织制作标本,涵养审美情趣
制作生物标本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玻片标本,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这一节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制作玻片标本的基本技术,包括样品选择、切片、染色、封片等步骤。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标本制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欣赏生物结构的精美和复杂。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和生物多样性的奇特,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标本展览,将他们制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五、设计生活实验,启迪劳动意识
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生物实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在“细胞的增殖”这一重要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比如培养霉菌或者种植豆芽。这些实验可以很容易在家中进行,学生只需准备好适当的材料和器具,如培养皿、培养基、种子或者霉菌菌丝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生物体的生长过程,还能够了解到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基本原理,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进行豆芽种植实验时,可以记录种子的发芽率、生长速度以及受到不同环境条件影响的表现。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探讨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光照、温度和水分等,从而理解到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
责任编辑 徐国坚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