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究

2024-12-04 00:00邱亚辉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三者之间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都围绕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如何构建系统的“教—学—评”体系亟待探索。

一、精确“教”学,对症下药

教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一)源于课标,确定教学方向。如中山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初识物联网”的内容是了解物联网及其特征,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探究中通过“学—思—行”的方式获得知识,认识物联网多方感知、靠谱传输和智能管理三个特质,合成对物联网常识的知性了解。

(二)收集素材,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可借助信息科技搜集相关资料和素材,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如在中山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计算机系统”的学习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了解并不多,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科技搜集相关图片或视频,并鼓励学生拆装教师提供的样板机,获取有关计算机硬件的信息,开启学生认知。

(三)剖析学情,明确教学起点。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明确教学起点的首要依据。如中山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for循环结构”的教学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对程序编写、调试与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对循环类问题也有简单认知。在教学中,通过安排前置任务,形成学习循环结构概念的脚手架,学生以探索通关的形式进行对概念的学习,逐步攀升脚手架,到最后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自主应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四)创设情境,营造教学氛围。如在中山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循环结构”的学习中,以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背景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并开展助力小游戏,在1秒内快速点击按钮,为宇航员们积累助力值,在激起课堂气氛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对循环问题的思考。情境中,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探究,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梳理循环结构,绘制出流程图,以提高对循环结构的认识。

二、积极“学”习,提升认知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真实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真实情境,促使学生基于学习和任务的需求,经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协同写作和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或工具,实现比较确切的信息沟通互动、搜索、协调,并奉献有用的资源和数据。

(二)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万物互联。学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求,安排并构建拥有及时传输、简易控制和数据收集功能的简单物联系统,经过编写程序或智能终端,套取并处理隐含物联功能装备中的数据,并实行适宜控制或反馈。

(三)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畅想未来。学生要学习客观社会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能列举人工智能的关键术语,熟悉人工智能的三大技术基石,了解如今常见的人工智能达成方式,了解人工智能可能的科技变化角度和安全挑衅,认识智慧社会及自行可以控制技术的地位。

(四)跨学科主题,融合创新。学生要学习信息科技面临的革新,感受科技自信可以控制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关键性,感受在较长时间、空间和海量数据空间下提炼有用信息、挖掘规律的普通过程,要跨学科推敲,产生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

三、提高“评”价,以评促教

教师需要根据目标,制订合适的评价方案,并对教学活动进行预测、反馈、指导,促使教与学的活动都能按照教学目标引导的方向开展。

(一)评基础知识,奠定夯实基础。教师要通过及时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信息科技知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二)评课堂互动,鼓励主动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展示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清楚回答出问题,说明其已经掌握了知识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主动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推动学生形成自信心与成就感。

(三)评课堂实践,体验学习过程。通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依据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及时改进学习中的不足。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通过主动加工和处理的方式建构语言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理性理解。

(四)评作品输出,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完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以口头、书面、小组加分等形式给予学生针对性反馈、鼓励、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作品。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