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阅读量大,阅读时间长,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等,整本书阅读会遭到很多困难: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过程的推进,阅读效果的跟进等都不好把握,甚至只停留在倡导层面。其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能较好地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而微信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最为便捷的信息化工具,充分利用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且能把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和自由阅读时间进行整合,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随时随处发生。
在本文中,笔者以四年级必读书目《中国古代神话》为例,谈谈微信这一信息化手段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一、巧推微课,助力整本书阅读指导
结合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读前导读课,读中指导课,读后交流课,我们主要通过设计导读微课和阅读指导微课两种课型,通过微信学习群进行推送,以达到激发阅读兴趣与指导阅读方法的目的。
1.导读微课: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导读课承载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任务。教学中要通过激趣导入、全面把握内容、制定阅读计划等环节,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与结果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整本书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导读微课的设计也要充分关注这一课型特点,通过微课的设计与推送,实现激趣、导读的目的。
以四年级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中国古代神话》为例,导读微课主要进行了以下设计:一是播放《女娲补天》视频,引出《中国古代神话》;二是通过熟悉的神话故事,点明神话的特点:神奇的想象力、表达美好愿望;三是抛出阅读任务:读时要关注人物和情节,并说一说感受,制定阅读计划。微课通过微信群推送,学生自主观看,并制定阅读计划,开始整本书阅读。
当然,导读微课还可以根据书目的特点进行设计,也可以对课堂导读进行适时的补充 ,如《稻草人》这本书就可以推送关于作者叶圣陶的微课,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整本书的阅读,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2.阅读指导微课:渗透阅读方法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习得,而阅读指导课,是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有效开展阅读的关键一环。整本书教学过程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诵读品悟法、批注阅读法、思维导图法等,而不同的作家作品、作品内容、作品风格等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因“书”制宜。在整本书阅读开展过程中,将微课引入推进整本书阅读,不仅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能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降低阅读理解难度,了解书本内涵。
在《中国古代神话》读中指导微课中,我们立足于神话的文本特点,设计了《感悟神话之神奇》微课,通过三个方面:神奇的人物、神奇的事物、神奇的事件,引导学生感悟神话的文本特点,并学会做简单的批注,以便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思的阅读习惯。另外立足于中国古代神话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设计了《巧用导图,理清关系》微课,通过简洁的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在微课中,以《精卫填海》抛出问题:精卫的父亲是谁?以此问题,串联神话故事人物《神农尝百草》的炎帝,再通过导图一边串联故事,一边勾画关系,整理出“炎帝家族”。最后抛出任务,鼓励学生试着用喜欢的思维导图方式,整理出“黄帝家族”。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神话人物关系,还帮助学生建构了理清人物关系的方法,以便以后更广泛的阅读。
当然,微课的推送,并不止步于线上,还要老师线下的适合跟进,如推送了导读微课后,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喜欢的故事,并简单谈谈感受。在推送了《感悟神话之神奇》微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人物、事件交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在《巧用导图,理清关系》微课推送后,可以收集“黄帝家族”思维导图,并组织学生交流评选出优秀作品,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线上推送,线下交流,让整本书阅读更有趣,更有效。
二、巧用小程序,监督阅读进程
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能不能读”“会不会读”,还要关注学生“在不在读”和“是否认真阅读”,这同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中的“打卡”功能和“小小答题”小程序进行跟踪,适时监督阅读进程。
1.阅读打卡:保证阅读时间
整本书的篇幅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外的时间进行阅读。而“阅读打卡”能有效监督学生持续进行阅读。“打卡”这一小小的技术,解决了传统阅读的难题,是学生自读阶段使用的主要工具,通过合理分解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稳步推进阅读进程,实现自我监督调控。目前微信平台上“打卡”的小程序很多,我们主要是利用线上教学时使用的“作业登记簿”设置打卡任务。比如四年级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300字,每天15分钟。在进行《中国古代神话》阅读打卡设置时,我们根据全书字数和学生阅读速度,预测学生每天阅读20页左右,10天可以读完,于是设置一个为期10天的“阅读打卡”任务。学生完成当天的阅读任务之后,自行在“作业登记簿”进行打卡,借助打卡记录阅读进度,督促自己完成阅读任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比其他同学的阅读完成情况,形成你追我赶的整本书阅读氛围。
2.小小答题:检测阅读效果
监测学生是否真的读了,或者是否认真阅读,可以通过测评来实现。但是传统的纸笔测试,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微信平台中的“小小答题”小程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竞技的形式进行测评,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阅读任务相关题目,考察学生文本信息的提取、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示正确选择、填写、判断有关故事情节、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细节信息,通过得分评价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如在《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中,在完成了一周的阅读任务后,在周末发布了答题任务,设置了以下题目: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 ),当学生填写“水神”时,系统便会给学生加上相应分值,答错时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教师可在后台检测完成情况,并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三、可视化分享,重视生生互评
可视化是指“可见的,清楚地呈现”,根据可视化对象的不同,可将可视化分为知识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而可视化手段指采用表格、图画、视觉喻义等直观可感的形式把知识和思维过程外显的一种手段,这对推动整本书阅读较具启发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阅读书目,以思维导图、摘记笔记、说书等可视化的形式展现成果。但是在以往的阅读成果展示中,常常局限于老师评价或者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展示评价,大大限制了整本书阅读的读后分享。目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整本书阅读评价具有多元性、及时性。充分利用微信手段,将可视化成果及时分享,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整本书阅读的快乐。
笔者在进行《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评价时,主要采取了“思维导图”“我是故事小达人”两种可视化的成果呈现,即关注了整本书的知识架构,又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布置了“思维导图”的作业后,学生完成上传,及可以互相查看并评分,优秀作品进行班级展示。“我是故事小达人”则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故事,分析心得,录制成小视频,分享到班群,学生观看并评分,还可以利用课间进行播放,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分享的兴趣。
可视化成果呈现形式还有很多,如读《水浒传》时,可以设置“经典我来演”,引导学生表演作品中的经典情节,通过自媒体以音频、视频等方式,以音频、视频的方式记录阅读足迹,分析阅读的快乐。读《爱的教育》时,可以设置“读后感”的写作,引导学生结合读后所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启发,除了互相交流分享外,还可以录制成音频,在班级里进行轮播。可视化的阅读成果分享,不仅能呈现学生真实的阅读过程,发现阅读问题,提升阅读能力,还通过微信平台的分析,实现评价多元性,重视生生互评,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还有很多的形式,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优质资源,推送给学生,促进整本书的阅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如喜马拉雅听听等,让学生在听书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总之,巧用微信平台,不仅能解决了目前整本书阅读推进过程中课时足,评价困难等诸多现实困难,还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碎片化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在生生之间互相督导,互相评价,以达到激发阅读兴趣,感受阅读快乐的效果。但教师也要关注线上与线下,课后与课中的教学融合,做到及时反馈,保持教学的联系性和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