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梯队人才“学练赛”一体化培养路径探析

2024-12-04 00:00李旺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要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而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求更加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而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人才梯队培养始终是一个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中小学体育梯队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梯队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科学。中小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目标的影响,对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目标大部分停留在体能训练上,在践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方面往往存在缺失。此外,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主要将精力放在日常教学常规中,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概念缺失。

2.缺乏高精尖专业教练员导致对体育梯队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够。究其原因,是受教师教学习惯以及师资素质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来源于各大院校,真正从体育训练队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接受梯队培训,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不多。

3.学-练-赛结合程度不够。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学习和练习阶段,虽然也有组织参加比赛,但是结果不如人意,获得大奖的频率不高,对学校的名誉等没有形成特别有力的影响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学校体育课堂学、练、赛结合程度不够,重学轻赛的情况普遍存在。

4.体育学科边缘化导致梯队建设力度不够。追求“升学率”“重点率”往往成为学校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价值追求。这一状态下,使得学校教育工作者放弃了自主确定培养目标的权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也束缚了自主性。

5.沉重的教学负担分散教师对梯队人才培养的专注度。学校体育老师在校兼顾的工作极其繁杂,适当为教师减轻工作负担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对人才培养的专注度。

二、中小学体育梯队人才培养路径

1.完善梯队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要从中小学体育整体发展入手,促进人才培养梯队模式的建立。学校培养目标的设置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切记不可盲目设置,要做到科学合理。目标的设置还要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学校教学部门在设置学校教学目标中也要统筹兼顾,为体育人才梯队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2.引进高水平专业教练员。随着疫情的放开,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积极组织教师队伍进入各训练队、专业俱乐部开展学习,全面提升教师人才梯队培养意识。也可以借助属地教科院以及教研组的力量,组织开展全县(区)教师专业培训,“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培训,从人才梯队培养的意识到人才梯队培养的模式等方面全面强化教师队伍,为体育人才梯队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3.多途径加强梯队人才培养。多措并举,搭建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可借助社会力量助力学校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四点半”课堂,聘请专业的教练为学校梯队建设出谋划策,并带训练队开展日常训练。这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本校教师负担,也能够为本校教师提供梯队培养学习的机会,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积极开展区域内学校交流,向体育人才梯队培养优秀的学校学习,推广优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4.提高体育学科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根据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在九年总课时占比达到10%-11%,在各学科中占比靠前。该方案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各学校也及时调整学校课程,确保方案要求能够及时落地。方案的出台给体育学科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能够进一步促进梯队人才的培养。一些做得较好的地区不打折扣地执行。

5.政府重视,加大保障力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开展梯队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此举有利于学校梯队人才建设培养。此外,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设备。此外,政府文体部门、各级体校可以出台适当的政策,在学校设置高水平运动员培训点,将高水平教练员、经费、和先进训练设备带到学校,这样既有利于体育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也能够实现学、练、赛一体化建设。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