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三化学复习的实证研究

2024-12-04 00:00李珊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开始接触化学,在处理综合类问题时总是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在进入微观层面的学习之后,经常混淆概念,无法建立起逻辑关系,究其原因,还是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没有一个很好的分析思路,所以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思维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分析思路。而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了解,笔者尝试以初三化学第三单元为例,利用思维导图为抓手,开展深度教学模式下的单元复习课教学并进行评价。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

在初三年级选取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在实验班的复习课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在对照班的复习课中采用传统的复习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进行测试,比较他们的复习效果。

(二)确定研究方法和内容

1.设计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环节1:分享本单元重要概念思维导图的构建。展示部分学生课前做好的思维导图,请代表讲解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依据和思路。教师对本单元重要概念进行简单梳理和回顾。

设计意图:为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指导做好铺垫,同时回顾本单元重要内容。

环节2:设置情景进行“宏观现象—微观解释”。利用真实情境设计问题,请学生画出相关的微观示意图或者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1 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发生的过程

在两支注射器内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堵住小孔,推活塞,慢慢往内推压栓塞

(1)完成表格(略);(2)从分子角度分析和解释上述情况;(3)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在装有空气的针筒中画出微观示意图。

学生活动2 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反应结束后液面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约1/5处,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在学案上画出反应前后集气瓶内气体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再次巩固本单元知识。

环节3:小结。师生共同完善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学生思考绘制思维导图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尝试接受这种复习方式。

2.设计测试题

设计两套难度相似,知识点相同的测试题,题目有4道,均为第三单元相关内容,随机安排一套为前测试题,在复习课前使用,另一套为后测试题,在复习课后使用。T1考查构成物质的微粒,T2考查原子分子离子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T3考查用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T4考查用化学符号表征微观粒子。

三、研究结果

(一)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从学生交上来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到,还有大约一半的学生不太清楚思维导图和树状分类图的区别,极个别学生只是将知识点按照笔记的形式逐行罗列出来。从思维导图的准确性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找到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概念,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关注核心概念,对其他知识关注度不够,说明对概念之间的联系还不甚清晰。从绘制的思维导图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内容比较简单。

(二)对前后测数据进行分析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分成ABC三组,两次测试数据对比发现,从班级均分来看,前后测数据产生明显差异的是T2,即实验班使用思维导图之后,T2的正确率有明显提升,原来均分低于对照班,后测高于对照班。从ABC三组数据对比,实验班C组T2的均分有明显进步,从原来的低于对照班0.9分到后测反超对照班1分。其余题目两个班没有产生显著差异。产生显著差异的题T2属于概念辨析题,说明实验班同学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后,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特别是C组同学对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到位。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思维导图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效果更明显。从教学实施结果来看,思维导图在概念复习中也不是万能的,对于需要符号表征或者微观解释宏观现象这些方面,思维导图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