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身体的信号 让观察持续推进

2024-12-04 00:00黄海生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表明,教师要通过观察感知、了解幼儿,“发现”他们的的兴趣点并解析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从而觉察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熟练掌握观察的方法,从而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观察了解幼儿”也作为教师的职责要点被提出。可见,观察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师了解儿童最基本的形式,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教师发现幼儿、理解幼儿、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基础。

一、我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现状

(一)我园教师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情况

(二)我园教师观察记录能力的现状

为了了解我园教师观察记录能力水平,我园运用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开展对教师观察记录能力的先导性研究,分析结果发现:

1.教师在观察记录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在本课题开展前,我园开展自主游戏需要教师不断观察、倾听幼儿。因此,全体教师参加过观察记录类的培训,对观察记录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了解多种观察方法;能借助多种设备和工具协助观察;会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记录观察结果等。

2.教师在观察记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1)对“观察什么”把握不足。教师对于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领域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典型行为很难进行综合、灵活的把握,很难从日常游戏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发现”,因此,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观察什么”的问题。

(2)对观察内容的记录不规范。教师在撰写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把握观察重点的意识不足,对于幼儿游戏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细节缺少客观、真实、完整的描写,观察记录撰写的条理性欠佳。例如,教师对于幼儿搭建“战车”的行为,只是记录“他们一起搭建了起来,互相合作”;将“孩子大声喊叫”或者“沉默不语”定义为“生气、愤怒”或者“内向”,而对于游戏前的背景环境,以及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表情和动作等关键细节缺少描述。

(3)缺乏对幼儿“全息化”的倾听。教师在“一对一倾听”幼儿绘画表征的过程中,对“立体化”的幼儿关注不够,对幼儿全息化的倾听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教师要么单纯听孩子的表述,不做提问和互动,要么通过回应,听自己想听的内容,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及微动作、微表情等体现幼儿“全息”状态的细节把握不足。

(4)对解读幼儿行为缺乏深度。教师对于观察记录结果的解读缺少深度,多是结合观察时的情境和平时对幼儿的了解,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和主观判断,忽视“思维共享”环节与幼儿的对话过程的理解和支持作用。

二、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行动路径

我园开展自主游戏,关注幼儿身体与材料的积极互动,结合幼儿身体发育的个体差异,倡导教师观察应追随幼儿身体的信号,在幼儿不断探索与材料的多种互动过程中,基于“动觉模型”持续开展教师观察。

通过对教师观察记录的层层推进,我园打破思维里的“墙”,让教师观察以更多的形式展现出来,实践出诸如:观察记录(游戏故事)、一对一倾听案例/游戏表征案例、图片故事、游戏案例等诸多观察记录版本。我们发现“改变就是进步的动力”,这一行为不仅调动了教师撰写观察记录的积极性,也让教师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幼儿行为表现的价值,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

就此,我们总结出以下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行动路径:

(一)对游戏过程的实录,将游戏画面真实、客观、完整地展现在观察者的眼前

1.总结户外探索游戏观察要点,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

“观察什么”一直都是幼儿教师苦恼的事情,我园基于安吉理念开展户外自主游戏,因此,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园内教研、园外专家指导与培训,群策群力总结出户外探索游戏的观察要点。观察要点主要包括:幼儿动作技能、运动素养、学习品质、过渡环节等,引导教师通过有计划的观察,以真实、客观、完整的描述方式进行记录。这是观察以注意幼儿行为的起点。

2.运用“看”“听”“对话”等多感官的游戏观察方式,“全息化”记录幼儿的游戏。

幼儿园开展安吉游戏,幼儿对自己的游戏行为及过程进行绘画表征,教师针对幼儿的表征结果,开展对幼儿游戏的一对一倾听活动,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仅需要“睁大眼睛”,还需要“竖起耳朵”。观察的方式不仅包括“看”,“听”和“对话”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观察方式。

(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立体化”地解读幼儿游戏

1.介入游戏图式的识别,让解读有依据。

图式作为一种“可重复的行为模式”,就像“一个个碎片化的想法或者概念”,指引着幼儿进行不断地假设和验证,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借助“游戏图式”概念,基于对幼儿多种图式行为的识别,即“是什么”,开展包括“为什么”“下一步做什么”的图式解读与拓展,并思考与其他图式的可能关联,科学、精确地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完成对幼儿图式行为的观察和再诠释。

2.基于共同游戏的觉知,让解读共视角。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师重要的品质,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教师秉承着游戏精神和幼儿一起游戏,在沉浸式游戏过程中,教师更容易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幼儿,以儿童的视角解读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儿童观察结果的解读更加接近幼儿的真实想法,这些是教师依靠思考得不来的结果。而这一过程,也能够让教师更容易地看见幼儿的“顿悟时刻”,把握幼儿在游戏探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运用多重感官的分析,让解读“立体化”。

“看”到的存在多种可能,“听”到的受限幼儿的语言表达,因此,对于幼儿的行为解读需要结合“看”“听”双重感官,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同时,与幼儿基于尊重、理解、平等的“对话”,也是解读幼儿行为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不仅让教师倾听孩子们的游戏心声,清晰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将幼儿“立体化”地呈现在教师眼前,而且让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和思维碰撞中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三)“鹰架”幼儿思维,支持学习在多维度的生态系统中主动生长

1.“鹰架”幼儿的思维

安吉游戏中,幼儿通过绘画表征展现真实的自己,教师通过观察、解读,分析判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鹰架”幼儿的思维,支持幼儿的进一步学习。

2.“思维”碰撞中开启元认知

幼儿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幼儿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对幼儿自我认识至关重要。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观察与解读,与幼儿开展集体讨论,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参与式的平等讨论,让思维在共享中碰撞,幼儿反思、复盘自己的游戏,开启元认知,即幼儿对自身行为表现的再认知与评价。这种元认知是支持幼儿自动自发探究以提升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3.家园社协同的生态环境

幼儿处在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环境对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看不见的手”。家庭、幼儿园、社区是幼儿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园家社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环境氛围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真实助力。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通过追随幼儿的自主游戏,在与幼儿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不断理解和接纳幼儿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注:本文系2022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专项课题“园本教研基地”(课题编号2022ybjy)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