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的形式,兼顾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特别是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开始之前都有一句提纲挈领的导语,明确提出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可结合主题提取出“大概念”,从而明晰单元内部知识联系与基本框架,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源自美国课程学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他们认为设计者应提前开展评估,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即:首先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其次选择达到预期结果的证据,最后制定恰当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它强调“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课程设计、指向学习结果的质量”,能够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供新的借鉴。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为: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写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本单元所选的现代诗分别是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这几首诗虽然展现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但却浸透着诗人运用极具“自由的形式和美感的语言”来抒发的丰富感情。由此,我们将本单元的大概念确定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经验或思想的写作形式”,可通过让学生梳理、总结诗歌体裁的特点,以及感受诗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与同学收集、整理和创编小诗集,开展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环环相扣地建构起整个单元教学设计。
一、“诗歌”主题的单元逆向教学设计
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是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逆向关联的回归设计形式,评估证据与学习体验和教学都为回归预期结果而设定。
现在以“诗歌”主题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例,进行三阶段的逆向教学设计探索。
(一)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2.学生能够借助关键语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味。
3.学生能够对自己收集或创作的现代诗分类整理,并与同学合作完成小诗集的编写。
4.举办诗歌朗诵会,学生能够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基本问题:
1.《短诗三首》中的《繁星(七一)》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2.《绿》这首诗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照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诗人叶赛宁笔下的“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你觉得现代诗有哪些特点?
5.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会获得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预期的理解:
1.了解现代诗歌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的特点。
2.感受现代诗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营造意境。
学生将会知道:
1.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2.现代诗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
3.现代诗形式自由,语言表达独特,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4.多渠道搜集资料、分类整理资料的意义。
学生将能够: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其韵味。
2.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
5.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和创作的小诗,合作编成小诗集。
6.和同学分工合作,举办诗歌朗诵会,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阶段一要求教师考虑自己想要学生理解什么,根据问题构建理解框架。在逆向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的设置不仅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设计与实施后续教学环节的重要前提。
(二)阶段二:评估证据(什么能够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朗读与想象】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借助诗句,引发学生想象,感受其独特表达和情感内涵。
【思维导图】
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所学所获制作成以“现代诗歌”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现代诗的知识,总结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学会创作诗歌。
【创编小诗集】
指导学生对收集的现代诗进行分类整理,合作商议小诗集的编排内容、形式及任务分工。
【举办诗歌朗诵会】
展示、总结单元学习成果。
其他证据:
1.小测验: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小题,仿写短诗。
2.技能测试:自己编写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自评与反馈:
1.以小组为单位,自评和互评创编好的小诗集。可以从内容、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
2.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范围内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
阶段二提示教师为预期的理解目标思考多种评估方法以收集证据。这鼓励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特定的单元和课程前,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
(三)阶段三:学习体验与教学设计
单元导入:教师出示单元任务及量规,明确本单元整体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评分标准。
任务一:读与思
初读环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精读环节——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诵读环节——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小组合作完成精读课文课后习题。
任务二:集与创
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分类抄写,注明作者和出处。
交流分享摘录的诗歌。
尝试自己写诗,表情达意。
任务三:编与诵
小组合作编小诗集。讨论编排内容、形式、分工等。
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
通过单元交流平台板块的内容,梳理、总结诗歌的特点。
积累诗歌有关的名言,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阶段三要求列出主要学习活动和课程。结合逆向教学设计中的“WHERETO”要素,可制定诗歌单元整体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
二、基于理解的诗歌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
在对“诗歌”主题教学活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时,主要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对“逆向”的逻辑思考;二是对“诗歌”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对“逆向”的逻辑思考
逆向设计是一种回归学习结果的教学设计,本单元设计的逆向逻辑具体表现为学习结果、评估证据和教学活动的回归关联。譬如,在阶段一中,预期的目标是“了解诗歌特点”;在阶段二中,与之相对应的评估证据是“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所学所获制作成以‘现代诗歌’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在阶段三中,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单元交流平台板块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计中三个阶段的内容、形式都要形成对应的逻辑关系,使所有的学习结果都有评估证据,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学习结果而设计,所有的评估证据都能引导学习活动。
(二)对“诗歌”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是要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尺度。在教学过程中不对诗歌中的意象过度解读,也不过多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时要贴近儿童的鉴赏水平。
二是要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特点。教学时,一方面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语言表达的独特,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另一方面要重视展开想象,不能以自己的认知局限学生的想象力,而应借助学生的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三是要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推进。教学时要合理规划阅读教学与课外收集诗歌等活动的进程,明晰每一次活动要求的重点,以及与前一次活动的关联。
结语
在新课改的今天,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供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理解为核、评价优先”的设计理念,能更好地消除传统教学设计的困境,突破知识间的表层关联以实现深度学习。总而言之,逆向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的应用有着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的思路和流程,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供较为可行的路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