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发展和文化自信建设中具有独特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文化符号。通过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详细解析,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打牢基础
1.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言
韵律是古诗词的鲜明特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的诵读活动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古诗词。例如,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江南》,小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首古诗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授《江南》时,可通过经典的五言诗构架,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韵律,采用分段朗读的方式,教师运用此法进行设问,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
2.对古诗文的意境、情感进行初步体验
本学段小学生的想象力正处于旺盛时期,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诗歌深层意境的探求。如教学李白《望庐山飞瀑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飞瀑”的视频、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庐山香炉峰云雾缭绕、飞瀑从天降落如银河的情景,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和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并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想象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钟情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二、体悟诗情
1.通过与历史背景的联系,对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进行深入挖掘
在中学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审美能力更加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内涵和情感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赠刘景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苏轼选择在秋天写下此诗的原因,从中了解到刘景文虽然在仕途上未如愿以偿,但苏轼通过诗中描绘的秋景,比喻中年虽不再年轻,却是人生收获和成熟的黄金时期,鼓励他珍惜当下、保持积极向上心境。
2.分析写法中品味作品内容,掌握古诗词的形式和技巧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文学方面形成了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在学习诗歌结构与技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探讨诗歌所蕴含的各种艺术手法,以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风貌。以《出塞》为例,该诗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古国的壮丽景象之中,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进。
三、联想拔高
1.在重点单词中“以小见大”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作品中的关键词汇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意义和情感。以《竹石》为例,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起始于“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咬”字如何体现竹子的人格化,此字描述了竹子紧抓岩石不放,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坚持向上生长的坚强意志,通过这个关键字,学生可以体会竹子代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联系郑板桥的人生境遇,理解其对不随波逐流的个性的诗化表达。
在讨论王维的《鸟鸣涧》时,教师要重点分析“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这一字描绘了深夜桂花无声落下的宁静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由于诗人内心没有杂念,所以在静夜中能感知到这一自然现象,从而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心态与生活体验相结合,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静如水,体会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审美和情感理解能力逐渐提升。因此,在这一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内涵,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怀和思想。以《山居秋日》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如视频、图画或者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置身于空山新雨后,感受那份清新与宁静。
责任编辑 黄博彦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