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布置了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9页第14题让学生课后练习,批阅时发现了很多不同的证明思路和变式,引起笔者的重视,于是认真研究了此题,在班级进行了小结和归纳,整理汇总,与大家分享。
一、题目呈现
本题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9页第14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难点分析:本题在正方形的背景下,综合考察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判断与性质等等。解决本题要添加辅助线,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探究解法,挖掘题目本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道题目,有时可能有多种解法,我们要从不同视角下对问题进行剖析和探究,深度挖掘题目的已知条件,添加合适的辅助线,如本题,有以下的解法:
解法1:如图2,在BA上取一点M,使BM=BE,连ME.构造△AME≌△ECF,得到AE=EF.
解法2:如图3,连接AC并延长,在延长线上取一点N,使得EN=EA,连EN,构造△ECN≌△ECF,得到AE=EF.
解法3:如图4,延长AB、FC交于点H,连HE,证EB垂直平分AH,得EA=EH,证∠EFC=∠EHF,得EH=EF,得到AE=EF.
解法4:如图5,连CA,过点E作QE⊥CB于点E,交AC于点Q,可得△QAE≌△CFE,推出AE=EF.
解法5:如图6,延长AB至点P,使PB=EB,连PE、PC,构造△ABE≌△CBP,证四边形EFCP是平行四边形,得到AE=EF.
解法6:如图7,连CA,能证得∠ACF=∠AEF=90°,从而可以证得A、E、C、F四点共圆,得到∠AFE=∠ACE=45°,所以AE=EF.
解法7:如图8,利用正弦定理,已知△ECF的两个角和一条边,可以求出EF,最后证到AE=EF.
解法8: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求出AE、EF的长度,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以点B为原点,BC为x轴正方向,BA为y轴正方向,BE为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9,可得:A(0,2)、E(1,0)、C(2,0),AE=,由∠AEF=90°可以推出:kAE·kEF=-1,因为kAE=-2,所以kEF=,可以求出直线EF的解析式:y=x-. 因为CF平分正方向外角,直线CF的斜率为1,且过点C(2,0),所以可以求出直线CF的解析式为:y=x-2,求出交点F的坐标(3,1),∴EF=,所以AE=EF.
三、变式拓展,激活数学思维
变式,在保留题目的本质因素下,通过题设变化、结论变化及引申,通过变化问题的内容或形式等,促进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变式练习,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变式一:如图1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变式二:如图1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直线BC上的动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变式三:如图12,等边△ABC中,点E是直线BC上的动点,∠AEF=60°,且EF交等边三角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四、感悟
1.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基本的图象变换,常常借助于这些基本的图象变换构造三角形全等,达到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目的。解题时一定要挖掘题目已知条件,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合理添加辅助线。
2.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做题思路。一道题目从不同视角下进行剖析和探究,可以有多种解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度发现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一题多变,突出通性通法。题目从正方形出发,拓展到正n边形为背景下的动点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认清题目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变,突出通性通法。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题“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22YQJK01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