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问题探析

2024-12-04 00:00莫炳洪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不合理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搭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未全面且深入地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能力的强弱、性格特点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别等。例如,在关于“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将数学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在某些小组,而基础薄弱、理解较慢的学生集中在另一些小组。这使得小组之间成员的能力水平显著差异,能力强的小组能够迅速完成任务,而能力弱的小组则进展缓慢,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不恰当

有些教师在规划合作学习任务时,未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作布置。任务要么难度过高,远超学生的现有水平,让学生望而却步;要么难度过低,缺乏应有的挑战性和探究价值。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合作任务只是简单重复教材中的例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和合作探究就能得出答案。这样的任务难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与积极性,自然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效。

(三)合作学习过程缺乏有效指导

在合作学习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未能为学生提供及时且行之有效的引导。部分教师仅仅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观察,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了解并不深入。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解题思路,但教师未能及时发觉并给予纠正,导致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最终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仍有待健全。多数教师仅仅关注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却将学生个体的表现置于一旁;评价的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严重缺失。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仅依据小组最终提交的数据结果给予评价,而未考量每个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数据过程中的付出与成长,也没有让学生相互评价彼此的表现。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组建时,需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多元要素,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分组。比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与对函数概念理解较慢但动手实践能力出色的学生分到一组。如此一来,小组内成员便能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学习,相互促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定期对小组的成员构成予以调整。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务必具备清晰明确的目标、恰到好处的难度以及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充分施展自身优势,携手攻克难题。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勾股定理在不同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并让每个小组列举出至少三个具体案例。

(三)加强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进程中,教师必须紧密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及时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当学生在合作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倘若遇到难以理解相似比的计算这类困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协助他们探寻解决之道。而当学生在探讨“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则要迅速予以纠正,以保障合作学习能够顺利推进。此外,教师还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当中。

(四)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完备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既要聚焦小组整体的表现情况,又要高度重视学生个体的贡献程度。评价方式应当丰富多样,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也要全面广泛,包含学生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状况、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