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部分。长期以来,“劳动”的概念就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202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文件对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价值体现与内涵等进行了解读,并明确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的品格和能力。可见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实施方略,让学生在劳动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价值体认的意义
价值体认是指通过体验观察去认知、认同价值意义,是一种深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建构。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体认是在学生投身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孕育、生成并提升的,对于学生认知、行为与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亲身参与劳动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从内心对劳动价值观产生尊重,进而形成尊重他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意识。其次,劳动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学习并掌握劳动技能,或在劳动中发现劳动技能的不足,并不断尝试改进与创新,而后在实践中进行反复验证与反复创新,这种实践和创新即劳动教育体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此外,劳动教育还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劳动不仅仅是个体生存的行为,同时也是群体共同发展的表现,在劳动中学生既可以认识到个人努力的意义,而且还可以理清个人劳动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意识到个人工作对社会发展和他人生活的影响,从而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二、基于劳动教育的学生价值体认培养策略
(一)依托爱国主义课程资源,构建红色劳动教育体系
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价值体认离不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可围绕“课程资源拓展”这一主题探索实施策略。劳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广,可挖掘素材多。其中,将爱国主义课程资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构建红色劳动教育体系是一种新的思路。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其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国家情感。将“爱国”与“劳动”思想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重新认识爱国,并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重新审视劳动。为更好地利用爱国主义课程资源,教师可从以下方向入手:第一,可从校史中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或借助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系统梳理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借助红色历史、革命精神、英雄事迹等设计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和了解红色故事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劳动,并在劳动中对劳动的内涵与价值产生新的认识。第二,开发和设计爱国主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提炼与劳动教育有关的,诸如劳动精神、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等要素,并在课程中进行体现。
例如,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位于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内,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一个支部的所在地。学校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充分发掘其历史价值,建设“南粤曙光”红色教育主题展览,展示一系列具有历史价值的红色文物,包括革命时期的实物、文献、照片等。学校以此为基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校史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并通过开展专题讨论、书写参观日志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同时发掘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如展览馆的日常清洁和维护,讲解员队伍的组建、对参观者的讲解服务等。这种将爱国主义课程资源融入劳动教育的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在实际劳动和体验中掌握劳动技能,并将爱国主义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实现了对劳动价值的深入解读。
(二)从传统文化技艺中发掘爱国主义元素,提升价值体认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意识层面有所建树,这是因为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根本要素。传统文化技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的生动体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技艺,以此为依托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尊重和热爱。
在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技艺方面,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方法:第一,学会筛选蕴含着民族精神、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技艺案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内化爱国主义价值观。第二,选择典型的传统文化技艺案例,如书法、绘画、剪纸、折纸、陶瓷制作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民族层面体现爱国主义的价值。比如开展纸飞机制作课程。
设计以歼20战斗机为主题的仿真飞机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折纸技艺,还引导他们了解歼20战斗机研发历程、技术突破以及其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歼20仿真纸飞机,通过对比传统折纸艺术与现代飞行器设计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课后让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课堂评价,据数据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感受到了我国军事科技的先进性,意识到军事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军事科技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国家自豪感,同时有超过80%的学生表示会持续关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传承传统文化,发挥创新精神,为祖国未来发展出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志愿劳动,提供多种劳动渠道
劳动教育应本着开放的态度进行,而非闭塞与狭窄的范围内。仅仅依靠教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劳动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能够从内心认可劳动,并积极参与到多种劳动中。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在校劳动的机会,还需要拓展劳动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劳动中形成对劳动教育的独特认知,并将劳动的价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意见:第一,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团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使学生在与社会服务团体合作中体验劳动的经历。第二,充分利用社工站等机构,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工服务,使学生在完成志愿劳动任务过程中享受劳动的乐趣;第三,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参与多种社会志愿服务,如与社区志愿工作站合作,自主地寻求劳动服务对象,不断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价值。
例如,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中完成劳动任务并分享劳动心得体会。如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帮助环卫工清理垃圾,在工作过程中与志愿者做好分工,通力合作,在完成任务后与环卫工或志愿者讨论与劳动有关的话题,从讨论中学习更多劳动技能。从劳动教育价值体认的角度来看,思想认知层面的成长远高于技能方面的进步,因为劳动价值体认的核心在于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等过程,能够从劳动中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形成劳动的能力,而分析和交流劳动经验和感受则是劳动意识形成或劳动思想升华的重要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并延伸至行为层面。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劳动教育已受到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形式单一、内容浅显、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为了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合机制。本文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和红色劳动故事案例的融入,使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还能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下,学生的劳动价值体认得到真正地培养和提升,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会展现出积极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