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必须适应发展需求深化 “双一流”建设,并深入推进自身的国际化,高校的国际化实现离不开 “双一流”的建设。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人数及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的社会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也相应加大。在国际大环境下的文化互通中,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高校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高校 “双一流”建设;多元文化挖掘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双向流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化,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高校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本国学生前往海外深造。这种现象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带来了新的管理和教育挑战。例如,校园文化多样化对学校管理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灵活的机制和政策来适应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双一流”建设旨在塑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战略不仅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同时,也强调校园文化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更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
国务院印发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 “双一流”战略任务。高校要深化 “双一流”建设,就必须适应发展需求,深入推进高校国际化;高校国际化的实现离不开 “双一流”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大学生文化,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人数及规模的日渐扩大,高校的社会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也随之加大。在文化互通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中外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印记。一方面,他们是多元文化最快的吸收者,对文化有高度的敏锐感,能够接受不同的文化元素,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热点的讨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多元文化的输出者,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及文化内涵,又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高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实现高校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国际化校园,提升中外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产生的跨文化交流,可以帮助国际学生克服 “文化休克”,使中国学生了解和适应 “文化冲突”。建立国际化的校园人文环境,促进多种文化的互相学习,突出国际交流特色,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发展能力,使中国学生接受国际化校园文化,也让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使得人类文明通过校园情趣高雅、生动活泼且健康向上的多元文化生活而得以在中外大学生中发扬光大,这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体现。
高校国际化与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校园的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上带动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促进大学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机制,营造国际化氛围,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交流现状。从我国高校育人政策来看,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1]
二、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差异性
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对多元文化的挖掘不足,国际学生面临缺少适合他们的社团以及中外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等问题。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在语言和沟通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交流困难和误解。例如,当国际学生使用在自己国家习惯的口语表达时,可能难以被中国学生理解,造成沟通障碍。在非外语特色的高校中,这样的矛盾冲突格外明显。
在学术习惯方面,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同样存在一些差异,涉及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考试准备等方面。例如,中国学生可能更习惯于课堂上的即时思维和交互,而国际学生可能更偏向于独立思考和反复推敲。这种习惯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教学方式不适配国际学生的学习习惯。
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涉及心理层面。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和心理适应能力。例如,国际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可能会面临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交规则和价值观念。同时,上述提到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困难,使他们倍感沮丧和无助。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也可能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由于他们不习惯跨国学生直接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国际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发生误解和冲突。
(二)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统筹设计和长效机制
当前,很多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存在明显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目标设定。许多活动只是惯性地举办,缺乏详细规划,难以促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这种情况导致活动之间缺乏衔接和协调,使得活动缺乏深度和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活动仅仅持续一天或一个下午,导致高校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减退。
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支持机制,将难以有效推动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比如,国际学生需要一个连续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周或国际生文化节,来创造更多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和社交圈。因此,校园文化活动需要长期规划和统筹设计,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
(三)校园文化活动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挖掘
一些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主题等缺乏与当地文化相关的特色元素。这会导致校园文化形象变得模糊、不够突出、缺乏吸引力,国际学生无法真正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缺乏对当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挖掘,从而影响其对校园文化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忽视学校所在地文化可能导致国际学生对校园文化缺乏认同感,进而影响他们建立对学校的情感联系,降低在校园文化中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可能趋向单一化,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而影响国际学生与当地学生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2]
三、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动促使越来越多高校探索可行性路线,以推进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然而,这其中的挑战不容忽视,因为国际化校园建设作为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目标,缺乏实际经验和案例以供参考。在知网以 “国际化校园文化”为关键词检索,仅得到不到三百条的结果,部分内容与校园文化相关度不高,凸显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各高校校园文化差异也比较大。这表明,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根据本校文化特点进行理论研究,探索适合本校的国际化道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提升教育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集聚研究人才,提升研究团队水平,显得尤为紧迫。虽然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国际教育学院,但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来深入探讨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方法。对此,建议设置相关研究机构或成立相关学术团队,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其中,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为目标,通过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作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展示高校国际化成果的重要窗口。研究机构除进行理论研究外,还应将研究成果转化并应用于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二)挖掘校园多元文化
“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提出推动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探索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可行性路径。然而,这一探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为国际化校园建设作为近年来才提出的发展目标,缺乏实际经验和案例作为参考。
因此,加强高校对校园多元文化的挖掘势在必行。这意味着高校需要深入挖掘学生、教师和员工的多元文化背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比如,学校可以推动开展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活动,如国际节、国际交流周等,来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这种做法有助于促进国际学生的融合和交流。高等教育作为跨国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国际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国际化发展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高校深入探索校园多元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采取深化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开展多元文化实践活动、建设多元文化校园环境等措施,还要从构建多元文化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方式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师生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3]
(三)构建校园文化统筹设计和长效机制
在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对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体现,更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国际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应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长效机制的目标是通过长期的、系统的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积极开展国际文化节、语言交流节等活动,促进国际学生和当地学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具体实施步骤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国际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中。此外,构建校园文化长效机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注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使校园文化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第三,要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好学校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构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推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需要以包容的态度,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4]
(四)加深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形态,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地域文化成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地域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艺术创作、校园节庆活动等,能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学者前来交流学习,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5]
四、结束语
在 “双一流”背景下,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建设,辅以科学健全的工作机制来规范和指导。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意味着高校需要制定具体的策略和规划,以保障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通过建立国际化教育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合作,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建立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21):2-7.
[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03):27-30.
[3] 马巍.“双一流”背景下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7):27-29.
[4] 徐嘉璐,景元书.“一带一路”倡议下校园文化活动的跨文化适应价值浅析:基于来华留学生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 2020(27):117-119.
[5] 游鸯.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91-96.
课题项目: 本文是武汉科技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D202305071805072730)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付睿哲,男,汉族,湖北孝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机械工程、跨文化交际;
冯婕 (指导老师),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跨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