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新力量

2024-12-03 00:00:00盛春霞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来华留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媒介,在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成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的新力量。通过教育交流、文化体验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形式,来华留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带回自己的国家,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对话。本文主要探讨了来华留学生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希望以此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力量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他们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是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来华留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这些文化内容时,实际上承担了文化传承者的角色。他们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在回国后成为推广中国文化的使者。[1]因此,研究中国文化对留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来华留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留学生个人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来华留学生个人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能力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加强以及学术视野的开阔等。

(一)语言能力的提升

我国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匈牙利青年李天宇来华留学,在留学期间,通过和中国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参加中文课程,大幅提高了汉语水平。这种语言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在课堂内,还牵涉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交流,可以让留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应用中文。同时,李天宇利用空闲时间旅游,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用镜头记录了自己的旅行经历,通过社交平台向海外推介中国的历史人文和美景美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与匈牙利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贡献一份力量。[2]此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语言,来华留学生可以充分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与社会风俗。例如,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安娜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期间,通过参加中文戏剧表演,不但提高了汉语能力,还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往往拥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群体,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比如,一位来自埃及的留学生穆罕默德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期间,通过与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交流,增加了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促进了自身文化观念的拓展。留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能够学会如何在不一样的文化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来自美国的学生艾米丽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参加国际学生会活动,学习了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这对留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发展极其有利。

(三)开阔学术视野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工程学、中医学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阿西夫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电气工程,通过接受先进的教育与参加创新项目,在专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还会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各种研究资源与机会。比如,肯尼亚留学生萨拉在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与农业技术有关的研究,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与实验,其研究成果不但为自身赢得了学术上的认可,也为其祖国带去了可以应用的新的农业技术。

(四)职业发展机会

中国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这些经验对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作用。来自印度的留学生桑托什在上海一家跨国企业的实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同时构建了广泛的专业网络。伴随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来华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欢迎。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奇尼在华为的海外部门工作,其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他能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并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对来华留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不但体现在学术与语言能力提升方面,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和开阔学术视野等多个层面。

二、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

来华留学生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和活动,将中国的语言、艺术、传统习俗等文化特色介绍给全世界。

(一)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

很多来华留学生在本国或其他国家构建汉语教育中心,致力于讲解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比如,在北京留学的美国来华留学生,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创立了汉语学校,专门教授对中国语言与文化有兴趣的外国学生,有效促进了汉语与中国文化在当地的普及。一些来华留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经验与对中文的理解,编撰对外汉语教材,这些教材综合了现代教学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辅助外国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与学习汉语。

(二)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和传播

很多来华留学生在本国或留学国家举办庆祝中国新年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比如,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在胡志明市举办中秋节活动,融入制作与分享月饼、赏月等中国传统习俗活动,增进了当代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食物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些来华留学生在外国开设中餐厅或开展中国美食节日,向当地人民介绍中国传统菜肴的烹饪方式与饮食文化。[3]比如,来自英国的留学生在伦敦开设中餐馆,不但提供正宗川菜,还定期举办茶艺表演和中华料理烹饪课程;来自德国的留学生无名为患肠胃型感冒的老人提供针灸治疗,老人体验后身体迅速康复,这让无名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均对中医有了更为直观和理性的认识,有效缩小了文化折扣效应,在无形中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艺术展示和文化推广

部分具备艺术天赋的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京剧、书法、武术等中国传统艺术以后,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的艺术之美。比如,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学习了京剧,后来在圣彼得堡的 “中国文化节”上进行表演,受到了很多本地人的赞誉。来华留学生还通过积极组织文化展览介绍中国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比如,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在米兰设计周上策划且开展了一场有关中国当代设计的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国设计师的创新作品,增强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三、来华留学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方向

(一)结合中国优秀文化特色,突出重点

特色不凝练,优势便算不上优势。面向来华留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特点明确,着重突出重点,由千篇一律朝着 “一校一品”或 “一地一品”转变,从不同方面出发,首先,需要积极构建文化品牌特色。构建文化品牌,彰显高校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就能够进一步体现学校的文化竞争力,对学校知名度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学校要推动来华留学生内涵发展,就需要紧抓文化品牌构建,打造校园特色,结合办学思路,塑造影响较为深远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通过品牌增加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形成以品牌特色推动精品文化传播的新思路;其次,研究国际合作特色。高校需要按照学校与外国学校的合作情况或本校来华留学生的构成情况,构建境外合作对象的文化特色教育。有关教职工需要走近合作对象,做好调研工作与文化分析工作,对比来华留学生的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挑选与来华留学生本国文化相差无几的、留学生容易接受的特色文化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点,为本校来华留学生打造个性化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最后,深挖地域文化特色。高校需要因地制宜,深挖本校或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符号,提炼地域文化资源的代表性元素,呈现整体内容。地域文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资源,是中国文化特色鲜明之处。高校需要整合地域文化历史、自然、民俗等,深挖深层次意义的文化元素,根据本校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以国际视野开拓地域文化内涵,构成象征性的本地文化品牌。[4]

(二)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规模

中国文化传播的主体数量和文化传播范围相连,通常文化传播主体越多,则范围越大,效果越好。因此,全面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是推进留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性要求。首先,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合理规划留学生教育,将来华留学生教育产业化,以市场为重要导向,持续革新来华留学生教育,增加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来华留学生教育大国;其次,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有关的交流活动,科学设计有关奖学金,持续扩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构成来华留学生教育新的增长点;最后,增加招生形式,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定期沟通等相融合,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来华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形式,以此增加在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力,拓展来华留学生的招生数量和规模。

(三)完善民间组织传播中国文化政策

来华留学生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民间组织传播中国文化政策,为留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保障制度。民间组织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力量,可以以非官方的身份,与政府形成互补,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但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民间声音并不大,民间力量还没有得到全面发挥,阻碍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速度。因此,完善民间组织传播中华文化政策,激发民间力量是非常紧迫的事情。[5]首先,需要激励并大力支持构建不同类型的民间中外文化交流组织,拟定组织成立办法,按秩序推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定期审核组织,严格规范民间组织行为,确保组织可持续发展;其次,需要设置组织文化交流基金,为组织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我国有关文化主管部门需要定期设置组织文化交流基金项目,通过组织申请和国家评审,资助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涵盖留学生从事中国文化传播活动,并在项目结束时,按照成果实施资助活动;最后,需要构建民间文化交流评估制度,参考外国评估标准,结合我国民间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合理制定评价体系。按照体系,有关主管部门需要客观评估民间组织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实时发布行业内部情况手册,全面分析与把握我国中外文化交流组织态势,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四)合理优化中国文化国际解读

要取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必须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认同中国文化,能够用语言流畅表达。要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必须寻找到更合适的表达途径。[6]高校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实际,紧贴来华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和文化思维习惯。首先,需要增加对来华留学生文化需求的探索。来华留学生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具备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其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均是有所差别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吸收度也是参差不齐。高校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学以前,需要对本校来华留学生的国家、民族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来华留学生是否关注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持有怎样的态度。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各语言文化区域、各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价值需求、信息需求及影响其文化诉求的政治态势、社会发展等要素,借此掌握来华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合理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提升中国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其次,需要找到共性,继而增加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灌输,更主要的是互动和共享。来华留学生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倘若由于差异性而感受到对自身文化认同构成威胁,就会将自身区域封闭或做出防卫的姿态。因此,高校需要防止来华留学生产生文化防卫的心理。不一样的文化尽管表象不一,但其精神内涵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相差不大。要避免文化排斥,在文化传承阶段就需要选用差异小的文化内容,如世界各个国家大多认可并接受度较高的文化认知。尽管很多文化表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在于汇集长时间积累的经验,能够造福全人类。[7]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着手,找到各种文化的共性,在差异化的文化表象中找到相同的价值解读,以此引发来华留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结束语

来华留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力量。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使其逐渐成长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与国际交流的桥梁。未来,随着全球文化多元交融的不断加深,来华留学生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为了进一步发挥来华留学生这一新力量的文化传播潜力,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来华留学生文化活动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他们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所学所得传播至世界各地。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为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加军.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接触路径构建与比较[J].当代青年研究,2022(03):35-42.

[2] 张佳佳.浅议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与对外传播[J].汉字文化,2021(04):70-71+83.

[3] 李亚波,朱怡洁.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1):1-7.

[4] 马成亮.文化自信视域下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新西部,2020(17):149+154.

[5] 李牧云,杨雨欣,孙睿.助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中国文化传播:以基于 “EEE”模式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服务实践为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0(02):89-93.

[6] 涂艳群.文化自信视阈下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构建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33-34.

[7] 黄伟,杨雨航.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的思考[J].新闻前哨,2018(05):72.

作者简介: 盛春霞,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