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2024-12-03 00:00:00张珍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输送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必须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趋势,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方法。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了解了数字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从强调实践性和人性化教育、注重跨学科教育、在课程中引进人文内容并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课程体系新架构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数字时代;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方法

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战略性目标,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格局已悄然展开。数字经济背景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具时代特征的需求。在这个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肩负着输送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因此,必须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和企业都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实践较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限,导致很多高职学生无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总的来看,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校外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很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这样会对企业和学生双方都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对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更新不能及时地反馈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接纳高职院校学生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本来对专业实训课充满了期待和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缺乏衔接性,致使他们在实训工作岗位中发现,在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训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对自身实践能力失去信心。

第二,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性不强。目前,许多企业都只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招聘的环节才与学校和学生有接触和联系,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参与度不高。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进而导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二)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数字时代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数字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数字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表达与思考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既满足企业需求,又能适应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调研不到位,并没有全面了解数字时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严格的需求,但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对陈旧,等到学生真正到企业上岗工作后,才发现其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远远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某些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时,仍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真正能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实操训练所占比例过少,没能真正做到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培养人才。

二、数字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伴随着技术的创新、模式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企业运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要了解数字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的真正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市场和企业都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数据思维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着重培养学生在新零售领域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数字经济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新商业思维,[1]在构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必须体现出业务能力、数据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只有具备基础知识能力、核心实践能力和延伸实践素养,才能真正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数字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普及和应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活动运营能力、产品运营能力、数据化运营能力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当前环境,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数字时代的特点,开展一些新型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运用能力。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商家进行合作,开展促销推广运营大赛,鼓励学生为商家设计促销推广方案;也可以开展以零售商品管理为内容的沙盘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商品管理的采购、定价、促销等多个环节的数据加以关注、整理、分析,最终通过完成比赛加强学生对数据的运营能力。

三、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对接区域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对接区域经济,重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并对当地特色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以此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和依据。只有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充分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哪些机遇。此外,高职院校更需要了解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性、前瞻性需求,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

比如,广西在 “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尤其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升级发展跨境合作平台,推进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下,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为创业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因此,当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对接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位于广西北海的高职院校,就可以立足于向海经济背景,与具有沿海特色的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产教融合课程教学项目,在教学中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利用项目所得的科研成果服务当地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一)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强调实践性和人性化教育

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实践能力。

比如,与企业合作开展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实训项目,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 《商品陈列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课程设计可以采用混合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线下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当地一些大型的零售商场进行参观见习。再比如,在 “零售环境的设计”“商品陈列”的项目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去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场参观商场的整体布局以及不同类型的商品是如何进行陈列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商品陈列,比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更加形象和直观,学习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技能竞赛环节。比如,针对 “商品陈列”的项目教学,为了切实提高学生陈列商品的技能,可以举办 “商品陈列创意大赛”。通过 “课赛融通”的教学设计,既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数字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仅关注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比如,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 “零售学”课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将营销、直播等专业课知识与乡村助农项目结合起来,通过乡村助农直播比赛,让学生真正推广农产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将专业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能帮助贫困乡村推广农产品,收到双赢的效果。

(二)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注重跨学科教育

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有多学科的背景知识来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跨学科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科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跨学科教学,促使相关学科的深层次交融,也促使学科内涵得以不断丰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多项技能,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比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 “零售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新零售创新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既要有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也要涉及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扩充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通过整合各学科内容,打造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最终实现跨界融合教育的目的,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在课程中引进人文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数字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视角,在课程中积极渗透人文内涵,加强人文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健全人格。[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还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可以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特色,以及新商科专业 “课程思政”的内在实质,深度挖掘、提炼出新商科专业人才需具备的 “商德、商道、商情、商慧”等课程思政元素,再将这些综合思政元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后固化于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四)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形成课程体系新架构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融入新业态、新知识、新技术。因此,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形成 “岗课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的 “岗课证赛相融通”的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突破传统的课程架构,形成 “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跨学科+个性化”的新课程架构。这些模块的侧重点不同,分别注重对学生的系统性、应用性、可迁移性和发展性进行培养。

此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还体现在坚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3]采用混合实践教学法,提出企业应用型项目,基于项目,利用工作任务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的前期要开展全面的调研,将数字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传递到课程层面,保持高职院校教学与企业工作需求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企业应全程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中。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更符合数字时代的需求,竞争力才更强。

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数字时代背景下,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要兼顾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性。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评定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和汇报展示来进行评定,这样学生既能认真总结在实践调查中得到的收获,也能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实现成果的互相分享,并最终经过教师的总结分析,达成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输送的主要渠道之一,必须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了数字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探讨了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方法。高职院校只有积极探索并应用合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彦丽,薛云.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36):165-168.

[2] 王春.数字经济时代下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11):155-157.

[3] 陈丽敏,黄雨,刘金平.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56-357.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 “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研究” (2023ZJY1908)。

作者简介: 张珍,女,汉族,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零售学、现代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