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12-03 00:00:00付秋颖王译晨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创”发展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有序且长效的传承。针对非遗师承储备乏力、产品传播方式单一、空间展示效果不彰的发展困境,可凭借数字化对现有时空进行拓展,增强沉浸和交互体验,建立虚拟社区,使参与主体多元化;创新转化非遗资源,促进内容生产;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文化发展空间,创新生产和消费场景等,以此赋能非遗的 “两创”发展路径。

关键词: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发展路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更迭绵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 “两创”,根据大数据产业趋势分析,选取恰当的科技手段,融合千年非遗文化,既扩展延伸非遗产业链、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又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与创意,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1]创造性转化重在 “继往”,整理筛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用现代工序和技艺复刻,或对内容进行形态转化和创意表达,比较常见的是在IP和大型虚拟游戏中融合非遗的原生形态、衍生形态和虚拟形态,如内蒙古达斡尔曲棍球、海南黎族制陶等非遗传统文化游戏。创新性发展强调 “开来”,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富有当代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在实践中进行淬炼和发展,虚实结合,将实际的非遗产物作为传统意蕴的外在表达,通过虚拟的数字创作阐述现实场景,创新打造交互方式与传播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润物细无声”的紧密连接。因此,研究数字赋能非遗 “两创”,是顺应科技创新赋能非遗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织碰撞,对非遗传承与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的现实困境

(一)非遗传承储备乏力:师传亲授,后继群体萎缩

数字技术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非遗通过数字技术得以保存得更加久远,非遗文化也通过各类平台与自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但非遗工匠的传承人储备却呈现萎缩的趋势。一方面,作为一种无形资源,非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靠师传亲授,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等学习成本,极大地限制了传承人群;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未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大多数非遗工匠经历过岁月的沉淀,还停留在 “从前车马慢”的节奏中,无法实现非遗创新性融合发展。因此,导致非遗仅停留在数字保存上,传承效果不佳,辐射人群基数较小,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不足,非遗传承群体不断萎缩。非遗传承尚且受困,创新更需要进一步扶持。

(二)产品传播方式单一:忽视体验,创新价值不足

目前,非遗产品主要分为实体形态与虚拟符号两种。实体形态指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产品,如无锡珠绣、宿迁乾隆贡酥、东台蚕丝被、镇江手推绣等;虚拟符号指提取代表性的非遗元素符号融入数字产品中,如游戏 《三国》中选取了东汉时期的建筑元素绿釉陶楼和陶制瞭望塔等,并在人物造型设计中以水墨画的形式和留白手法融入东方美学元素。[2]但是,目前消费者对于非遗产品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的具象,对其特殊文化价值和底蕴不甚了解,而其现实社会需求往往伴随着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缺乏普及性的非遗文化知识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三)空间展示效果不彰:模式受限,忽视空间建构

非遗存在的场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 “本我空间”,它是非遗场域中最原始、最早的原生空间。因其真实存在性而受地域限制,无法跨时空提取;第二种是 “自我空间”,这是指在非遗世代传承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书籍、照片、工作笔记、音视频等数字化留存。数字空间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非遗产品,但其体验感受限,或陷入 “道听途说”,或成为 “似是而非”,对大多数手工艺流程和舞蹈动作类非遗的效果呈现比较片面;第三种是 “真我空间”,指通过仿真雕塑蜡像、场景模型、巡回展演等,1∶1复刻非遗实物,虽然高度还原了非遗作品,但仍免不了购票、预约等环节,无形中增加了观赏阻力,与非遗的活态特征、参与属性不符。空间模式的限制,导致非遗 “两创”手脚受缚,缺少超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的必要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普及,为提取非遗元素符号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数字化的多种技术手段能让非遗产品大放异彩。两者相辅相成,非遗为数字提供内容支撑,数字赋能非遗 “两创”。

(一)数字的价值属性可以破解非遗“两创”的现实困境

非遗产品的介质留存离不开数字化媒介,非遗虚拟空间的建构离不开数字孪生技术,非遗产品的研发离不开数字化实验平台。仿真空间的拟真度高,接近非遗的原生状态,同时,利用数字孪生、AI、XR、3D等技术,能够实现跨距离、超时空的体验,并与现实世界状态同步更新,实现虚拟非遗原生空间的重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搭建了桥梁,实现了非遗产品和创作的变现,从而建立永续发展的闭环经济系统,为扩大非遗传承者队伍,实现非遗的产业化运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数字赋能有利于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数字化的加持,数字技术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非遗 “两创”流程再造和路径更新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要牢牢握住数字化推动非遗 “两创”的方向盘和发动机,统筹建设、科学布局和有效培育非遗数字化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和创新业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三)数字技术与非遗“两创”之间存在融合张力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处于上升期,而非遗 “两创”处于萌芽期,二者的融合发展应 “遇强则强”,不能 “恃强凌弱”。信息爆炸时代,在信息时效、内容吸睛和定位精准的潮流下,充斥着大量低俗模仿者。“变味快餐”让部分受众对非遗 “两创”产生了误解、厌烦、抵制情绪,弱化了消费者的领悟力和判断力。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非遗资源向非遗消费单向输出的模式,以数字技术推动非遗资源与非遗产业链融合互动,深度拓展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能、发展空间和品质效率。

(四)数字技术整合凝聚非遗“两创”多维合力

数字化与非遗 “两创”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构建过程。作为全球性超文化形态,非遗 “两创”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既是 “花开动京城”的文化韵味,又是 “一览众山小”的文化高峰。因此,应在整合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做好新基建,规划设计方案,更新优化平台,加强数据治理,聚焦品牌塑造,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增强与文化受众的沟通交流,整合非遗要素,打造虚拟非遗社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创”提供全新的运营空间和机遇。

三、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AI机器人与虚拟社区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与融合运用,大量非遗资料可以上传至云空间进行存储。以AI机器人为载体不断积累与丰富,将现实人拓展与延伸为具有感知力、学习力、判断力和处理力的数字传承人。数字传承人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拥有无限分身,对 “学徒”进行 “1对1”传授。大数据实时监控用户参与度的数值,通过瞬间移动帮助用户实现消费体验上的优化,多维度地沉浸在非遗产品的实际触感和使用效果中,从而加深对非遗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汇聚形成了虚拟非遗社区,社区居民能够发挥集体智慧,助力非遗 “两创”。非遗知识不断繁衍和进化,吸引世界各地对此有兴趣的人加入,拓展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进而反哺线下社区传承实践,为数字原生文化提供素材资源和创作动力。

(二)实体产品与非遗资源的数字转化

1.实体商品的数字销售与转化

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展示途径,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起到了辅助销售实体商品的作用。对于穿戴类、装饰类非遗商品,可以通过虚拟试穿、预览效果等方式选购。当实体的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资产后,传承人就可以通过在线交易获取收入。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拥有数字版权,同实物一样受到法律保护,通过在多平台的授权销售可以获取相应版权收入。成功的作品往往能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超越非遗概念和界限,产生无数 “周边”,甚至形成一整条产业链,从而实现非遗的活化传承与保护。[3]例如,紫砂艺术品建立数字身份认证体系,解决了被抄袭仿制等侵权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 “卓易紫砂街”电商消费平台。通过版权创意孵化中心,实现了版权设计登记、版权资源对接、版权产品转化,让版权带动宜兴紫砂行业蓬勃发展。

2.非遗技艺转化为虚拟数字资产

不同于实物商品,非遗技艺与动作的传承一般要经历长年的 “亲力亲为”才能完整地学会。通过建设非遗技艺数据库,将技艺点和知识点转化为数字资源,用户就可以通过非遗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进行学习和体验。非遗技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转化为数字资产:第一,个人或者工作室可以将非遗技艺录制成教学视频,拆解步骤、品味解读等,申请版权后在线销售或授权给其他机构使用,获得收入;第二,通过演出和直播的方式线上售票,不仅可以吸引粉丝关注打赏,还可以扩大非遗技艺的跟练人群,同时,可以实时交流互动,解答关于技能点的疑惑;第三,在线上教学平台、教育培训机构、老年大学和社区投放周期性数字非遗课程,学员报名付费学习;第四,邀请行业首席传承人通过专家论坛、项目论证、学术研讨等方式直接提供咨询服务。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特定项目、特殊需求的学习者,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开设的。数字技术打破了非遗传播的时间阻碍和空间限制,有助于非遗文化传播发展,能为非遗内容 “两创”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三)数字平台搭建、空间拓展与场景创新

1.数字技术为非遗 “两创”搭建资源交流平台

加强非遗大数据体系中心建设,首先,要统计梳理非遗 “家底”,将现有资源分门别类,按照不同工艺技艺进行特性标记和标签化归档,形成非遗资源 “点”;其次,构建坐标体系,将散落的非遗数据连 “点”成 “线”,汇 “线”成 “面”,推动文化机构自身非遗数据资源的内关联以及不同机构、不同领域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外关联建设;最后,在非遗资源上形成闭环,利用地域性智能计算中心构建安全的国家文化专网,多方面实现文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4]进而实现非遗资源的互联互通、有效分享,将非遗数字资源转化为服务文化创新创造的新质生产要素,大范围高效率赋能非遗 “两创”高质量发展。

2.数字技术为非遗 “两创”提供拓展空间

虚拟仿真的可视化技术可以 “克隆”非遗原生环境,通过3D建模技术、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最大限度在虚拟数字空间中还原包括人在内的非遗原生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体感穿戴工具辅以增强体验临场感,能够帮助人们重温沉淀千年的非遗历史,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唤起青少年传承传统非遗技艺的使命感。[5]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地域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增强观众和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为非遗传承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拓展空间根据实体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原本现实中距离很远的空间,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重新组接与融合,满足消费者的多维需求,促成分享机制的形成,进而以需带产,实现非遗原生空间的活化和非遗产品本身的价值转化。

3.数字技术为非遗 “两创”创新生产和消费场景

传统的非遗生产需要高度依赖环境和人工,数字赋能将最大限度减少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在线创作,众筹创意。持续进步的数字技术为非遗创作者提供了更关键的技术、更有效的服务、更高端的装备,大幅提升了非遗产品的交互体验感和非遗项目的视听沉浸感。消费场景突破现实向虚拟空间迈进,虚拟主播可以全年无休地介绍产品,AI导购可以随时解答顾客问题,大数据可以精准分析消费者偏好,以各种吸睛方式将非遗产品推荐给消费者。非遗 “两创”沿着创新、实用的路线,利用 “虚拟人+全身动作捕捉设备”技术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社会能见度,开发更多 “非遗+应用”的场景。消费场景的经营推广、服务拓展等各环节都将实现虚与实、线上与线下、人工智能与人工智慧的有机融合。

四、结束语

数字赋能非遗,创意引领生活,以非遗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高端、智能、绿色、低碳生活。数字技术以时空延展为径,展现出强大的非遗 “两创”解释力与塑造力,推动人类文明得以赓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EB/OL].[2022-12-12].https://www.mct.gov.cn/whzx/szyw/202212/t20221212_938036.htm.

[2]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的公告[EB/OL].[2023-06-2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kjjy/202308/t20230804_946421.html.

[3] 解梦伟,侯小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6):139-145.

[4]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5):102-107.

[5] 赵丽瑾.数字媒介: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对话的新空间[N].上海文汇报,2024-04-03(009).

课题项目: 1.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的非遗手工艺创新设计数字化生态研究 (2023-WHLC-163);

2.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课题软科学类 (2022rkx003)。

作者简介: 付秋颖,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译晨 (通讯作者),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