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在建构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YouTube平台上的Chengdu Plus账号为例,分析该账号对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策略,并提出区域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城市国际形象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在建构策略方面,该账号以城市发展为宣传母题、以人物特写和生活体验为核心框架、以 “变”与 “未变”的并置为符号表现、以共情传播为重要抓手建构成都的国际形象。在优化路径方面,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应立足城市经典符号,聚焦个体微观叙事,构建合作传播矩阵,强化人工智能运用,以全面、精准、高效地传播城市国际形象。
关键词: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城市国际形象建构;Chengdu Plus;传播矩阵
提升国际传播力是我国增强软实力和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但是,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十分复杂,主导话语权仍由西方国家掌握。除了外部环境的挑战外,我国自身的国际传播力也存在不足。我国的国际传播主要由中央重点媒体领衔,地方媒体参与度相对较低,[2]这往往不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国形象。当前,地方正在加快打造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即使用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结合用户创新思维、采用新型组织管理机制,建设传播主流价值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媒体,并不断探索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力的路径。
YouTube平台上的Chengdu Plus账号是成都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以中、短视频为主的外语视频专栏,在成都国际传播矩阵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该账号基于这一海外平台,不断拓展自身影响力,成为向世界展示成都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Chengdu Plus受邀加入YouTube平台官方 “全球合作伙伴计划”,其账号粉丝数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城市外宣账号第一方阵,产出的视频多次引发现象级传播,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代表性案例。基于此,本文以Chengdu Plus账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成都国际形象的建构策略,并由此提出区域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城市国际形象的优化路径。
一、Chengdu Plus账号对成都国际形象的建构策略
(一)以城市发展为宣传母题
母题是建构城市形象的立足点,同时,作为串联账号视频内容的核心,应当是具有延展性与生命力的。Chengdu Plus账号视频内容立足城市发展的母题,并由此生发出相关子题,扎根现实展现城市魅力,在锚定基调的同时也为内容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该账号围绕城市发展的母题,通过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子题多元立体地展现成都的城市形象。例如,就生态环境而言,其在发布的视频 《中国绿色发展震惊世界!中国建筑师如何只用竹子造房》中介绍了2024年成都世园会中用竹子建造的一座场馆,主要展现绿色发展理念,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象;就科技创新而言,视频 《中国绿色能源 “新变革”?现代养鱼场可以只靠日光供能》介绍了一家实现了光能养鱼的现代养鱼场及其设备组件的生产,展现了成都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以人物特写和生活体验为核心框架
Chengdu Plus账号发布的视频大量采用人物特写框架,即聚焦特定单一人物,呈现该人物与成都的一系列故事。例如,视频 《中日电子商务合作|在华日本小伙连接中日关系》讲述了来自日本的坂口幸太郎以电商为桥梁,连接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经历。该账号视频所采用的人物特写主题框架体现出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着眼于个体生命,旨在展现个体的生活事件,[3]将成都形象通过微观个体叙事进行呈现,巧妙地避免了宏大叙事的抽象感和距离感。在国际传播中,个体故事有助于更好地调动情感共鸣,消解跨文化用户的抵触心理。
社会临场感强调在媒介环境里与他人同在的主观感受。Chengdu Plus账号频繁采用生活体验框架,以实地体验凸显视频内容的真实感,视频主角即体验者则通过面对面的讲述和分享,让用户体验到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社会性感受,产生社会临场知觉,并将城市形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至用户心中。不同于人物特写框架,生活体验框架并非讲述某一个体的故事,而是侧重于对某种特定经验和感受的分享。同时,这一叙事框架还可以细分为在成都的工作体验、旅行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等。例如,在视频中,留学生Vida以真实体验感受成都乡村在农业、科技与规划建设方面的飞速发展。
(三)以“变”与“未变”的并置为符号表现
弗迪南·德·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符号有 “能指”与 “所指”,且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整个符号系统中。在他看来,语言符号之间存在聚合关系,也叫联想关系,即具有某些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联系、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不同关系的集合。[4]在符号运用上,Chengdu Plus账号视频采用了大量新与旧、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国际的符号并置,在呈现社会发展之 “变”的同时,守住了城市传统之 “未变”,展现了成都现代与传统交融、兼具本地特色和国际化发展的城市形象。
在视觉符号上,国际面孔与中国面孔在多数视频中同时出现,此外,也常出现东西方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画面元素,如 《西班牙画家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他的作品中?》这一视频反复使用特写镜头展现西班牙画家以川剧为创作灵感的插画作品,其笔法及画作中的老虎、红腹雉鸡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呈现出东西方风格融合的特点;在声音符号上,国际友人演唱中文歌与讲汉语、中国歌曲与戏剧、外国歌曲都是不断出现的声音元素;在语言符号上,崭新 (New)、古老 (Old)、历史 (History)、传统 (Tradition)、此地 (Here)、本土 (Local)、世界 (World)、国际化 (International)等词汇在视频中均被重复提及。
(四)以共情传播为重要抓手
共情传播指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及其传递、扩散过程。[5]共情传播策略是Chengdu Plus建构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中外情谊、国际友人对成都的情感都成为反复出现的内容。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中出现了 “情感转向”,在国家形象建构层面,张铁云和张昆 (2021)认为,人们对他国形象的建构不仅来自理性的经验知识,内心的情感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这种建构。[6]由此,“共情”成为影响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共情传播策略通常包括共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及传播话语的选取等方面。[7]
具体而言,在Chengdu Plus账号内容中,有的视频通过讲述法国摄影师布列松来成都当代影像馆当馆长的故事,展现照片中的中法情谊;也有视频通过讲述成都女孩在土耳其地震救援现场当志愿者的经历,呈现中国救援队前去援助的故事,体现中土之间患难与共的情谊。在国际传播中,尽管文化具有异质性,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Chengdu Plus以共情传播为抓手,跨越文化壁垒,传播人类共通的情感,减少海外用户面对陌生文化的防御心理,寻求情感共振。
二、区域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城市国际形象的优化路径
(一)立足城市经典符号,避免一味求新
许多媒体从业者在城市国际形象建构与对外传播实践中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摆脱既有的文化刻板印象,开拓新的符号资源,方能实现城市形象的全新突破。然而,文化刻板印象是城市形象传播必须面对的既有前提,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和改善城市形象。[8]这是因为网络用户更容易接受与自身认知相近的媒介内容,一味追求既有印象的突破容易加剧陌生感,造成文化抵抗。因此,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应当从海外用户对城市形成的 “刻板印象”入手,借助海外用户更具熟悉感的内容强化心理接近性,立足符合城市本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经典符号,在加深既有印象的过程中扩大知名度,并在此基础上再塑城市新形象。
当然,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建立城市符号资源库,既囊括城市经典符号与传统文化符号,又结合国际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年轻化的元素,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具现代感的城市符号系统。
(二)聚焦个体微观叙事,讲好“中国体验”
过去,我国媒体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侧重于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方面的宏大叙事,但由于其距离感和倾向性,往往难以贴近海外用户的心理,部分用户可能对相关内容进行对抗式解码。这是由于媒体往往更关注 “要表达什么”,而忽视了海外用户 “想看什么”,因此,具有浓厚的说教意味,缺少与海外用户的平等对话和深层互动。
通过Chengdu Plus账号的传播实践可以窥见,当今互联网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注重微观叙事,即个体生活的故事,包括讲述在华国际友人在各行各业发展的故事以及在中国的真实体验,实现从展现 “中国经验”到讲述 “中国体验”的跨越。前者强调的是中国社会结构性、制度性的宏观变迁,后者则着重反映心理体验和价值观方面的微观变化。[9]“中国体验”的微观叙事通过展现个体的精神世界,间接展现国家与城市形象,这种个体讲述的意义是开放而流动的,也更容易与海外用户形成对话。
(三)构建合作传播矩阵,发挥联动效应
构建合作传播矩阵有助于充分发挥联动效应,推动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实现流量与声量的双赢。加强合作联动,既需要强化城市媒体矩阵内账号的互补互动,也需要增强城市间国际传播中心的合作。例如,深化内容合作,共创精品内容。矩阵内合作可以通过共同挖掘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及人文故事,发挥各自所长,利用多模态话语丰富内容表达形式,凝聚合力让城市形象扎根于海外用户心中。城市间的内容合作应不断探索创新形式,尝试实现不同城市间的对话。
此外,还需把握重要节点,策划联动活动。在重要的节日时间点发起联动合作,既可以利用节日自带的影响力和 “流量”,又有节日作为内容创作的核心主题,能够充分发挥矩阵效应,引发海外用户关注。例如,“2023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河北省iHebei国际传播频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起了 “书香中国”联动活动,国际在线、北京日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等40余家媒体的150余个海外平台账号共同参与,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覆盖人数超300万人次。因此,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在实践中应以节日为媒,以特色活动策划赋能城市国际传播。
(四)强化人工智能运用,实现全面提升
在人工智能时代,区域新JUTx/+rO1Hmt1bx5ZZOZ/XohImWUPqieSC5wDNB2ms0=型主流媒体应当积极将Sora、ChatGPT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城市国际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全过程之中。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利用人工智能依据事先设定好的算法广泛抓取目标用户的画像数据、话题内容数据等,通过数据筛选分析,及时进行内容调整;其次,在内容创作方面,采用AI独立叙事、AI辅助叙事、基于AI的交互叙事三种方式,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工作者的协同创作,赋予城市形象更加鲜活、丰富的内涵与层次;最后,在内容呈现方面,可结合VR/AR/MR 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城市国际形象传播从平面 “讲述”转向立体 “展演”,实现海外用户沉浸式的在场体验。除此之外,媒体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虚拟数字人主播进行内容播报与呈现,并结合品牌思维,打造个性化的虚拟数字人IP,实现品牌化传播。
三、结束语
区域新型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城市国际形象、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任,同时,也在国际传播场域中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的重要补充,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的关键力量。本文选取Chengdu Plus账号为代表性案例,分析该账号对成都国际形象的建构策略,发现该账号内容以 “城市发展”为宣传母题、以人物特写与生活体验为核心框架、以 “变”与 “未变”的并置为符号表现、以共情传播为关键策略,建构了高速发展、现代与传统交融且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形象,充分展现了成都的国际吸引力。以此为鉴,各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应当不断探索、优化路径,立足城市经典符号,聚焦个体微观叙事,构建合作传播矩阵,强化人工智能运用,以不断提升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关键地方性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8):1-8.
[3]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李洪儒.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外语学刊,2010(06):17-24.
[5] 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 43(06):47-52.
[6] 张铁云,张昆.回归理论之维:重新确证国家形象生成中的非理性面向[J].编辑之友,2021(11):63-69.
[7] 杨波,张焕焕.共情传播:贵州 “村超”出圈的策略及效应[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2(02):56-64.
[8] 韩瑞霞.城市国际形象全球公众评价差异的媒介影响机制:以 “上海文化”为例[J].新闻大学,2023(03):90-103+122-123.
[9] 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J].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13(00):38-51.
作者简介: 聂文心,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与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