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传统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农学专业作为连接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其教育体系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阐述了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基于 “双创”教育本质,分析了农学生服务乡村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有效对策,以期为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农学专业;价值引导
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编撰的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千兆光纤网络、5G等逐渐完备,各类数据要素统筹体系更加健全,人工智能等多种应用程序和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基于这一背景,传统农业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互联网发展为传统农业升级及乡村创新创业提供了无限机遇。[1]农学专业作为衔接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桥梁,其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农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革新培养体系,促进农人、农机、数据等关键要素融合,加速农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培养更具创新创业意识的 “新农人”,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互促进
“互联网+”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专业、兴趣爱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互融合,从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互联网+”的时代顺风车使得农业技术、市场动向、科学研究及政策帮扶等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激发了农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农学生在科学研究、专业学习以及投身农村实习实践中可以利用网络快速分析数据,掌握前沿技术和最新行业动态,为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基础。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更重视结合交叉学科和跨界融合技术创新,结合我国农业战略目标,鼓励农学生利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把握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政策支持下改造优化传统农业的培育、种植、生产,优化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大数据及智慧农业,打造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得农学生在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农村发展建设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更大价值,创新创业生态构建成为支撑 “互联网+”网络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形成良性循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 “互联网+”的覆盖面,助力互联网经济,实现了双向赋能、相互促进。
二、“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内涵
(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动力,创业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加强农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对乡村振兴战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作为孕育人才的关键地,农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塑造不仅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更推动了农学专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催生农业新技术、农村新业态、农产新模式,加快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培养农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时,高校还应在农业生产方面注重绿色、节能等领域的创新引导,一定程度上助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高校发展双向赋能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需要在教育模式上进行变革,传统的教师为 “主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时代需求,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高校发展双向赋能。首先,高校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推动涉农专业教学教育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高涉农专业的教育实效,增强专业吸引力;其次,推动高校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农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地方中小微农村企业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工作站等方式,加深对农业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因时制宜地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同时,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最后,高校应为农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这不但可以提升农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思维创新、沟通表达等综合素养,还能增强农学生的竞争力,使具备独立参加科研农业项目和竞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高校发展形成相互能动关系。
(三)培养创新农学生创业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人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农学生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高校应培养创新农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得农学生在服务农村建设中,能够结合 “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涉及经济区块,更会对乡村文化、科技、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在政策支持下影响农村居住环境,吸引人才回流,带动农村社会形成循环能动。此外,农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存在问题
随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社会各个领域紧密相依,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机遇。互联网普及使得行业边界、地域边界、领域边界等变得模糊,全球化竞争将成为学生创新创业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不难看出,当下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价值观念引领主体缺位
“互联网+”时代,科技飞速进步,学生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认识和社会认识,掌握最新理论动态和前沿科技信息,但是,受教学教材和教师更迭速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没有深刻认识,仅停留在表层,阻碍了其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首先,存在主体观念认知偏差,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仍然是相关教师组织课题项目,学生在其中更多担任执行者角色,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 “为老师做项目”的偏差认知,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思考的创新创造能力。多数学生仍然存在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主体缺位现象,认为创新创业和自己不相干,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存在局限性,不重视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活动;其次,存在心理困境,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均需面对诸多挑战,尤其在服务乡村实践中,更是面临多重困难,这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受环境、地区、文化的影响,创新创业资源分配不均衡,增加了创新创业风险。创新创业本就存在随机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尤其是创业,更是受网络政策变化、网络舆论、气候环境等多重情况的影响,容易失败或陷入困境,这也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消极负面情绪进而放弃,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创新创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自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各大高校不断摸索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路径,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实际培养工程中由于教学资源、教育方式、师资力量等因素的供需失衡,学生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慢,不能满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农学生助力乡村发展的需要。首先,在课程规划方面,部分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占比不重,且集中在学生生涯的大一、大二阶段,可以接触或参与创业渠道的相关竞赛较少。虽然部分高校设立了相关课程,但由于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缺乏经验,导致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其次,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注重实践和应用转换,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农学专业的特殊性,加上受设备投入和教师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没有充分实践和应用的平台。同时,校企合作方式受政府政策、资金投入、渠道维护等多重因素影响,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和互补;最后,在实践活动方面,基于高校教育的稳定需求,部分创新创业实践需要遵循多项常规步骤,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艰难冗长,令学生失去兴趣和创新活力。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的评价体系存在偏差。创新创业存在周期性和多样性成果转换的特殊情况,当前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仍存在不健全情况。
(三)创新创业社会环境艰难
“互联网 +”时代,市场的飞速扩张及全球化竞争的加持,导致创业环境愈发艰难。针对农学生,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一方面,农业生产环境艰苦,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较大且回报慢,在种植育种方面存在技术壁垒和技术难题,增加了农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便利,但知识产权等仍然受限;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充分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仍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优惠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农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此外,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规定目前仍交叉模糊,部分农学生在乡村创业时会受困于政策执行情况和规定的不成熟。为了减少风险以及合规发展,部分创业学生在条约管理办法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导致创业项目艰难。
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响应时代号召,助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地、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的 “中转站”,更应该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一)加强价值引领,明确主体观念
高校应当多措并举,加强农学生服务乡村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科学建构 “双创”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3]第一,加强观念引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各科教师可以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列举农学专业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价值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展示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列举创新突破和创业发展给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改变、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科技应用,以及未来需要广大农学生不断创新突破的迫切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确他们 “主人翁”意识的主体观念;第二,通过开展大咖讲座、创新创业比赛直播、生命科学创赛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起就树立明确目标,鼓励大二学生积极参加创赛,鼓励大三学生参加大创项目,开展好大四时期的 “就业指导”“形势政策分析课程”等,形成闭环驱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做好心理帮扶,搭建 “创新创业案例库”,通过解读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及失败案例,明确风险点以及可能遇到的挫折,因事施策、深入培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健全指导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指导系统,发挥教师、课程、活动“三位一体”指导体系。第一,打造相关指导教师队伍,对于从事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他们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学校依托农学专业特色,在课程设计中增设 “双创”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 “双创”作为基础课程或拓展课程融入平时教育中,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针对性提升。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还可以增设前沿科技、乡村实时发展等内容解读,不断更新专业课程内容;第三,丰富实践活动,针对农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可以开展系列 “农业知识讲解进田间”活动,让涉农专业学生作为专业讲解员,为农民讲解种植理论,相互促进提升;举办 “挑战杯”等涉农专业特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既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创新意识,完善体系建设。
(三)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社会环境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社会环境是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意识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提供政策扶持,通过完善细化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明确创新创业中的交叉规定问题并细化模糊规定,减轻学生的创新创业阻碍。还可以依托实际,健全奖励机制,如设立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奖,奖励在乡村建设中应用成果转化或创新做法,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的行为;另一方面,做好平台建设,高校要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对于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领导力,积极落实政府支持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举措。例如,政府和高校应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 “校政企”双创教育生态圈、淮阴工学院的 “水稻科技小院”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实践场所。[4]
五、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为农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面对困境,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德悦.《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发布[N].人民邮电, 2024-07-15(003).
[2] 翟明晖.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国际公关,2024(10):170-172.
[3] 袁南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1,42(05):100-105.
[4] 张民琰.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类专业融入双创教育研究:以广西地区为例[J].新传奇,2024(13):74-76.
基金项目: 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就业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项目编号:2023SJSZ1102);
2.淮阴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22DJSZB12)。
作者简介: 刘林新,女,汉族,新疆图木舒克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