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推“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实务介入探析

2024-12-03 00:00:00李梅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老漂族”的城市生活融入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必须关注与重视的一大难题,如何助推 “老漂族”顺利实现城市生活融入已成为社会各界多元主体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方面,作为专业助人力量的社会工作,必将凭借其独特的专业价值观和理念优势、综合性的专业方法与技术优势在助推 “老漂族”顺利实现城市生活融入中发挥作为。本文从社会工作实务视角出发,以社会支持理论和增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 “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来对 “老漂族”群体进行实务介入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社会工作;“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实务介入

本文从社会工作实务视角出发,以社会支持理论和增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安徽省合肥市Y社区现有 “老漂族”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Y社区 “老漂族”群体问题与需求的同质性、问题和需求覆盖群体与所涉范围的广泛性,选取了 “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来对 “老漂族”群体进行实务介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并开展6次小组活动和系列社区活动,在助推 “老漂族”较好融入城市生活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社会工作助推“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实务介入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力量,在助推 “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凭借其专业的价值观与理念、综合性的专业方法与技术、特有的组织优势、多元化的角色优势,在帮助 “老漂族”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促进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了与其他社会力量不同的专业优势。现代社会中,基于 “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政策模式,通过服务项目投标、招标的形式,社会工作获得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以此为契机为 “老漂族”提供专业服务。

基于Y社区 “老漂族”群体问题与需求的同质性,问题涉及范围的广泛性,采取了 “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两种综合性的社会工作方法,以此来为 “老漂族”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助推其顺利实现城市生活融入。

(一)“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小组工作介入

1.小组筹备阶段

(1)问题调研与需求评估

“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融入难,孤独感强烈、城乡地域差异大带来的生活适应困难、旧支持网络断裂,新支持网络难以构建、户籍壁垒,无法享受新居住地关爱四个层面;[1]其需求主要有减轻城市生活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获得新居住地的关爱。

(2)确定小组活动主题与目标

小组活动主题:此心安处是吾乡·助推 “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

总目标:助推 “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提高其在异乡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具体目标:

①构建社区共同体意识,建立积极融入观念;

②了解新居住地的气候、饮食和文化特色,更好地入乡随俗;

③建立邻里关系网络,减轻孤独感;

④掌握沟通技巧和育儿知识,改善家庭关系。

(3)招募并确定小组成员

通过设立社会工作服务宣传台、社区居民群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招募并筛选确定小组组员。

(4)资源准备与链接

针对本项目的主题与目标、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等对机构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分工,组建一支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团队。

2.小组活动实施阶段

按照小组计划,项目 “此心安处是吾乡·助推‘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共开展6次小组活动。

(1)第一次小组活动:初来乍到的 “我”和 “我们”。本次小组活动为小组的第一次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使陌生的小组成员相互认识与熟悉,建立初步的感情联系,让小组成员对小组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起 “我们”的集体意识。

(2)第二次小组活动:“融入”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本次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帮助 “老漂族”树立积极主动的城市生活融入意识。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探析其 “异乡人”“外来者”的错误观念,通过 “解开固化的心灵”的形象游戏,借助道具让 “老漂族”解开封闭的心,把 “融入权”握在自己手上。

(3)第三次小组活动:入乡随俗,享受差异美。本次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使 “老漂族”了解合肥,了解Y社区,减轻 “老漂族”的陌生感,做好适应准备。社会工作者带领小组组员从整体上对合肥以及其所居住的Y社区的气候、饮食和文化特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集思广益,探讨如何面对差异与不适应。

(4)第四次小组活动:好邻里,好朋友,好陪伴。本次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使小组成员建立起 “朋友”的情感联系,增强 “老漂族”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引导小组组员意识到生活中 “朋友”的重要性,通过仪式化游戏形式,引导小组组员建立 “朋友”契约,彼此理解、尊重,彼此安慰与陪伴。

(5)第五次小组活动:“你分享,我学习”共话和睦家庭。本次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帮助 “老漂族”从小组成员的相互分享中学习沟通技巧和育儿知识,改善婆媳关系和代际矛盾。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积极分享家庭婆媳关系矛盾、代际关系矛盾案例,并分享在矛盾产生后自己的解决办法。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引导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和技巧,在分享中相互学习与成长。

(6)第六次小组活动:是结束,更是开始。本次小组活动是最后一次小组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帮助 “老漂族”回顾与强化在小组中的进步与成长,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回顾前五次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肯定组员在小组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评估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引导组员勇敢跨过门槛,带着成长、伙伴、知识和技巧获得新生,融入城市生活,在新的故乡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二)“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社区工作介入

1.社区服务方案策划

(1)项目背景

“老漂族”群体已成为社会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规模还在不断发展与扩大。“老漂族”在异地他乡享受着家庭团聚、儿孙绕膝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常常因为自身年老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及社会化能力减弱、家庭代际矛盾凸显、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户籍制度壁垒等主客观因素而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着 “老漂族”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降低其在异地他乡的晚年生活质量,也进一步影响其所在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2)项目主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助推‘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

(3)项目目标

总目标:构建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助推 “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提高其在异乡的生活质量,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具体目标:

①营造社区接纳氛围,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 “老漂族”的社区归属感;

②营造关心、理解、尊重的家庭氛围,增强文化反哺;

③强化资源链接,构建完善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④组建一支自助互助的 “老漂族”志愿服务队,促进价值实现;

⑤促进 “老漂族”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4)服务对象

Y社区全体 “老漂族”。

2.社区服务方案执行

本项目是在 “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政策模式下,合肥市L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以公开投标、招标的形式而得以授权并具体实施的。

(1)项目启动阶段

①成立项目组。针对本项目的主题与目标、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组建一支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团队。

②建立 “老漂族”服务档案。通过走访、查阅社区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全面掌握Y社区 “老漂族”的基本情况、问题及需求,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为 “老漂族”建立专业服务档案。

③宣传推广。针对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以期形成各方合力,推动项目运行,为 “老漂族”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2)实务工作开展阶段

本阶段主要根据 “老漂族”在融入城市生活中的问题及需求,以 “情境中的人”为服务理念,围绕 “老漂族”的生态系统对 “老漂族”及其所涉家庭、社区等开展一系列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以期全方位、深层次地助推 “老漂族”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①加强社区倡导,构建社区共同体意识。该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社区倡导,使社区居民及社区社会组织能认识、了解、尊重、接纳 “老漂族”,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 “老漂族”的社区归属感,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②互28157af6637276391f37eec2550c8bab50b51f5c1905842eae5dd266af30181e敬互爱共建有爱小家。该主题活动主要是针对 “老漂族”所在家庭开展一系列专业服务,以使家庭成员关心、理解、尊重 “老漂族”,构建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完善的家庭支持网络。开展的社区活动包括家庭运动会、家庭沟通讲座、文化反哺互动课堂、家庭感恩日、育儿知识讲座、“老漂”休息日等。

③组建兴趣小组,丰富精神生活。该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对 “老漂族”兴趣爱好的挖掘与培养,引导其参与兴趣小组,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进而使其在积极参与兴趣小组的过程中认识新邻里、新朋友,满足其情感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④“活到老,学到老”老年大学助力成长。该主题活动主要是满足 “老漂族”的学习需求,通过社区老年大学开展的系列活动,弥补 “老漂族”群体因年老和文化水平低而带来的思想落后、能力下降问题,促进其观念更新和能力提升,减少“数字鸿沟”、时代代沟,帮助其成长与进步。

⑤“老漂族”志愿服务队。该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组建 “老漂族”志愿服务队,让 “老漂族”在自助互助中实现 “老有所为”,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3)评估与总结阶段

开展需求评估、过程评估、成效评估、自评估、第三方评估等,对整个项目开展进行系统评估,总结专业服务经验与不足。

二、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实务成效

本项目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专业力量,为 “老漂族”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小组服务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并链接各类社会力量,帮助 “老漂族”解决其问题、满足其需求、促进其发展。在服务开展过程中,本项目取得了一定的实务成效。

(一)增强城市生活归属感

“老漂族”是社会工作介入 “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直接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最初要面对的就是其在城市生活融入中 “身、心”双重漂泊的孤独感以及对于社区生活的低归属感。社会工作者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小组工作专业服务,“老漂族”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根据其问题与需求设计的小组活动,减轻了孤独感,增强了城市归属感。一方面,小组成员都是 “老漂族”,他们在城市生活融入中都具有相似的问题和需求,以小组活动形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可以使单个 “老漂族”找到新居住地的同质性伙伴,从单个的 “我”走向集体的 “我们”,建立 “老漂族”的集体意识。小组活动 “‘融入’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帮助 “老漂族”改变其 “异乡人”“外来者”等错误观念,使其意识到自己是决定其能否较好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促使 “老漂族”树立积极主动的城市生活融入意识。小组活动 “入乡随俗,享受差异美”,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使 “老漂族”快速认识、了解新居住地,减轻对新居住地的陌生感。小组活动 “好邻里,好朋友,好陪伴”促使 “老漂族”在小组活动中建立情感联系,增强其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活动中通过宣传倡导,使社区居民及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了解、尊重、接纳 “老漂族”群体,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了 “老漂族”的社区归属感。

(二)强化家庭代际支持

“老漂族”是为减轻子女家庭负担而跟随子女 “漂”到新居住地,在这个陌生的新城市中,家庭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和情感所系,来自家庭的关心和关爱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本项目中,作为专业力量的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对 “老漂族”提供专业服务时,没有将 “老漂族”作为唯一的服务对象。基于 “人在情境中”的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把 “老漂族”所在家庭也作为服务对象之一,通过对 “老漂族”家庭开展专业服务,使之助推 “老漂族”的城市生活融入更加有效和优质。社区主题活动 “互敬互爱共建有爱小家”通过 “家庭沟通讲座”“文化反哺互动课堂”等系列活动搭建家庭成员间沟通互动的桥梁,改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帮助 “老漂族”收获家庭的关心和关爱,构建完善的家庭支持网络。

(三)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是个体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 “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生活场域,社区社会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老漂族”城市生活的融入度。[2]在本项目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搭建 “社工+社区”联动平台,引导社区关注 “老漂族”群体,收集、整理Y社区 “老漂族”相关信息,建立Y社区 “老漂族”服务档案;通过强化资源链接,帮助所在地社区了解 “老漂族”城市生活融入的问题与需求,引导其关心、支持 “老漂族”群体,并在此基础上与社会工作者协作,共同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促进需求满足与关系和谐

社会工作作为当代社会专业化助人服务的代名词,其服务对象是社会中有问题、有需求的个体与群体。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理念,运用综合性的专业方法与技巧,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解决其问题、满足其需求、促进其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和谐。本项目在 “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政策模式下,通过服务项目投标、招标的形式,获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以此为契机为 “老漂族”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基于前期问题调研与需求评估,掌握了 “老漂族”群体在城市生活融入中的问题与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资源链接,强调多方协作,设计并开展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性专业服务,以此满足群体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三、结束语

“老漂族”已经成为社会流动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体规模不断发展与扩大。“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普遍出现融入 “难”的问题,其城市生活融入问题涉及多领域、多专业,需要建立跨地域、跨领域、跨专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作为专业助人力量的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价值观和理念优势、综合性的专业方法与技术优势,在助推 “老漂族”顺利实现城市生活融入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杨乐.小组工作介入保姆型老漂族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2] 徐雨竹.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漂族的 “情感空壳化”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作者简介: 李梅,女,汉族,贵州仁怀人,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高校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