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4-12-03 00:00:00徐仕魁
国际公关 2024年22期

摘要:在当前全球市场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工商管理的深度整合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这一现象不仅对传统的管理理念提出了革新要求,同时,也对工商管理的实践模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之间的协同关系,探索有效融合两者,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和创新力的新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工商管理培训;协同发展;实践教学

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企业的运营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工商管理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商管理培训必须适应这一变革,将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融入教学,以培养出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现代管理人才。面对挑战,工商管理培训需更新教学内容,关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如数据驱动的决策、云计算的运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战略影响。同时,培训方式也需要革新,应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提供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工商管理培训应以严谨、稳重和理性的态度积极拥抱信息化,保证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能够胜任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需求,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的共享性

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是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基础的共享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相互作用方面,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框架。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源于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企业的各项活动,实现组织目标。无论是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是工商管理培训,都深受管理科学理论的影响。例如,强调决策的重要性需要运用到系统理论、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来共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共享性使得两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相互借鉴,形成互补。[1]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信息化管理主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工商管理培训则更侧重于培养管理者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信息化工具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通过ERP系统整合企业资源等。因此,工商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而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也需要工商管理理论的指导。

(二)目标导向的一致性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种以高效、精准和创新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深度整合和优化。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而工商管理培训是提升管理者知识深度、拓宽视野、强化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系统学习,管理者可以掌握到全面、深入的管理理论,包括决策方法、市场营销策略、财务管理技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等,增强其对企业运营的全局把控和战略思考能力。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框架,而信息化管理则为工商管理提供了实时、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和高效的执行工具。例如,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控企业的运营状况,快速做出决策,而不再依赖传统的、过时的信息。同时,工商管理的创新思维也会推动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持续探索和应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因此,企业应将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视为一个整体,通过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目标为导向,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三)实践应用的互补性

信息化管理以其高效、精准和创新的特性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元素,创造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案例。例如,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学员深入洞察市场动态;云计算技术可以让企业管理跨越地域限制,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3]在工商管理培训中,信息化管理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更新了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真实的信息化管理场景,学员可以体验到动态的决策过程,提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不断涌现的信息化挑战,包括保障信息安全、实现不同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员工的数字素养等,都成为培养学员批判性思维和适应能力的重要课题。工商管理的理论框架和策略思维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通过学习经典的管理理论,学员可以理解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重塑企业的战略定位,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在技术变革中平衡组织的稳定与创新,从而提升信息化项目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驱动与影响

(一)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企业信息化管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驱动着工商管理培训的深度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推动工商管理培训创新的核心力量。逐步颠覆传统、单一、静态的课堂模式,引领企业迈向一个多元化、动态的混合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新时代。首先,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打破了工商管理培训的地域和时间限制。[4]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员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如在线教育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等,使得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其次,信息化管理通过模拟实际商业挑战,为工商管理培训提供了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员可以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决策实践,体验并解决各种复杂的商业问题。这不仅提升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后,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工商管理培训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学员的学习需求和进度,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辅导,帮助学员更好地发挥潜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定制相关的管理培训课程,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

(二)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企业信息化管理产生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工商管理培训方式的更新换代,更深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面升级,从而对工商管理培训产生深远影响。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如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出高度仿真的商业环境,让学员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习和实践管理决策,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而人工智能可以作为智能化的辅助工具,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帮助其更高效地掌握知识。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使得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具象化。传统的课堂教育以理论为主,学员可能难以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然而,通过VR模拟的案例研究和AI的实时反馈,学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理解实践,从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信息化管理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的普及,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同时,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也鼓励了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企业信息化管理对工商管理培训的影响还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因此工商管理培训不再仅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5]

(三)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证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对工商管理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管理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提升了教学效果的评估和优化水平,从而推动了培训教学的个性化和高效化。第一,信息化管理为工商管理培训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在数字化环境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学员的学习行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都可以被实时记录和分析。这些数据如同一面镜子,精准地反映出了学员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第二,信息化管理使得教学效果的评估更科学、精确。传统的教学评估依赖于考试或教师的主观评价,而信息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客观、全面地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追踪学员在学习平台上的活动,分析其在某个知识点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判断其掌握程度。这种精准的评估方式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员的学习难点,调整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员独特的学习需求;第三,信息化管理推动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偏好,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教师识别这些差异,为学员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例如,对于理解较慢的学员,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练习和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员,教师可以推荐更深入的学习资料,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力。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管理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工商管理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工商管理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6]首先,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快速发展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的企业项目,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素养,使其在教学中可以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案例和解决方案;其次,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是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还可以激发其创新思维,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例如,引入案例教学、模拟实训、在线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员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实效性;最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也对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工商管理课程需要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元素,培养学员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使其可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三、协同发展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一体化学习平台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还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管理人才。因此,构建一条有效的协同发展路径,对于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具有深远影响。构建一体化的高效能学习平台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该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第一,先进的在线教学系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第二,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应涵盖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问题,以实践驱动理论学习,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第三,互动性强的讨论区,鼓励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平台的构建还需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对接和共享。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实现教学资源的无缝对接,打破 “信息孤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平台应具备开放性,以吸引外部专家和学者的参与,引入多元化的知识和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培训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工商管理的复合型教师,推动协同发展。[7]

(二)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

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中,需要精心设计全面且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理论的扎实性和实践的灵活性,能够使学员在掌握工商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洞察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前沿应用。案例分析部分将广泛搜集来自全球各地、涵盖多元行业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且包含复杂管理挑战。通过深入细致的解析,激发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取要注重新颖性,从而充分反映当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模拟企业运营的沙盘推演、互动式管理决策游戏等创新教学手段,这些活动设计应具有挑战性,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让学员在 “实战”中提升决策效率和信息化应用技巧。此外,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习、项目合作等实践机会,让学员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磨炼管理技能,提升其对信息化环境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调整机制,定期对学员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持续的学习和改进是培养新时代所需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因此,企业要鼓励学员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度,持续提升自我,从容应对日新月异的商业挑战。[8]

(三)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之间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两者不仅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更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为完成发展目标,首要工作是构建一个政策支持且具有创新导向的培育环境。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积极推动、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激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热情。例如,设立创新基金,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合作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成果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政府还应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研讨会等活动,营造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协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进来,为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些活动还能提高社会各界对协同发展的认识,形成一种共识和合力,为协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构建好协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首先,企业和教育机构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向教育机构提出定制化的培训需求,而教育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方案。这种定制化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还能增强培训效果,实现双赢;其次,需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信息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工商管理培训的核心支撑。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培训效果。例如,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培训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培训效果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最后,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协同发展中。例如,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和工商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海外人才、设立人才奖励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协同发展团队中。

(四)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共同投入

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协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打造深度融合、动态互动的校企合作关系尤为关键。企业应积极、持续地开放其宝贵的资源库,如设立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商业挑战,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需要教育机构以前瞻性的视野不断升级和优化教学设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课程创新和更新,以保证教学内容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前进步伐。教育机构应致力于打造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包括定期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企业共同开发案例研究,使学员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实践。同时,教育机构还应积极寻求企业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满足企业对具备高效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升其在信息化环境中的竞争力,也能使教育机构的科研成果实现快速转化,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五)加强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增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革新管理策略,提升运营效率,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因此,强化培养工商管理培训师资队伍的信息化能力,成为构建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教育体系的关键。企业要正确认识到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掌握,更是一种深度的、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的体现。在工商管理实践中,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捕捉、处理和解读海量数据,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决策制定。因此,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应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在更新教育理念上,教师应将信息化视为推动管理创新的强大引擎,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理论深度融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创新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互动式在线课程、虚拟现实模拟等,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感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自身也应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度,通过持续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增强实践应用能力方面,企业与机构的深度合作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案例研究、企业咨询等多元化活动,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商业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成功企业如何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转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此外,构建全面的师资培训体系同样不可或缺。定期组织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如专题研讨会、创新工作坊、在线学习平台等,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建立公正的激励机制,对在信息化教学和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

(六)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一个全面、公正、动态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协同发展路径有效性的关键。该评价体系应涵盖教学效果、课程质量、企业实践成果等多个维度,以全面反映协同发展路径的运行状况。例如,可以通过定期进行教师教学评估、学员满意度调查以及企业反馈等方式,收集各方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激励机制的设立是激发教师和学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包括设立优秀教学奖、优秀实践奖等,表彰在教学和实践中表现出色的个人或团队,激发其潜能和创新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及奖学金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员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推动协同发展路径的高效运行和持续优化。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工商管理培训的深度融合,构成了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关键要素。未来仍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新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从而为企业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注入新动力。这种深度协同将信息技术的精确性与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相融合,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通过运用信息化工具创新培训模式,如在线学习、模拟实践等,可以提升培训效率,强化人才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深度协同还有助于塑造适应性与创新性并重的企业文化,形成持续学习、不断优化的企业环境,这将使企业在面对市场变迁和技术革新时,能更迅速、更明智地做出响应,提升其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建炜.发展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低成本可持续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4(05):155-158.

[2] 侯梅,贾龙.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4(05):15-18.

[3] 赵晨.探索现代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构建[J].商讯,2024(04):191-194.

[4] 张文旭.新型互联网背景下油气企业数据中心构建与信息建设转型升级的融通[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3, 43(20):80-82.

[5] 周德良,杨雪.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3, 16(05):613-626.

[6] 田文浪.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与维护探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50.

[7] 胡奇辉.略论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管理的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9(32):60-61.

[8] 曹凤莲.基于大数据的企业 “以员工为中心的差异化整合”培训信息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8):167.

作者简介: 徐仕魁,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