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列腺是男性重要的性腺器官,在中医古代医籍中并无前列腺一词的记载,现医家多将其归属于精室,然精室涵盖范围较广,主要指男性生殖系统。因此为明确前列腺的中医定位,基于中医关于胞的认识以及前列腺的现代研究,将其与女子胞(胞宫)相对比,提出可将前列腺的中医名称命名为精胞。
关键词:前列腺;女子胞;男子胞;精胞
中图分类号:R6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11-0020-04
前列腺在中医古籍中未见有记载,既往被称为摄护腺,“前列腺”一词最早出现在1918年[1]。作为男性特有性腺器官,前列腺是少有的具有内分泌与外分泌双重分泌功能的性分泌腺[2]。现中医医家多将其归属于精室,并认为精室即男子胞[3-5],亦有认为前列腺即为男子胞[6-8],可见前列腺的中医定位尚存争议。为明确其中医定位,结合“胞”的中医认识,从前列腺的胚胎发源、形态、生理及病理出发,将其与女子胞(胞宫)对比,对其进行论述,阐明其为精胞之特性,以资同道参考。
1 胞的概述
“胞”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9]中提出“女子胞”这一名称,并将其与“脑、髓、骨、脉、胆”并列,明确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但此处并未提及男子是否存在与女子胞功能相似的脏腑器官。《灵枢·五音五味篇》[10]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冲脉、任脉男女皆有,可见理论上男子也应有胞。后《石室秘录》[11]言“然男子未尝无胞胎之脉。”则是指出了男女皆有胞胎。《类经》[12]中亦提及胞为子宫,是藏精之处,主司生育之所,男女均有。此外后世医家亦有认为女子胞之“女”指女子,“子”是指男子,女子胞即是女胞和男胞的总称[13]。女子胞有名有形,作为奇恒之腑,有亦藏亦泻、定期藏泻的特点,医家对其认识基本统一,认为女子胞是胞宫,也即现在所称之子宫[14-15]。作为与女子之胞地位等同的男子之胞,医家亦多有论述。
1.1 男子胞的认识 在古医籍中关于男子胞的论述,医家认为其为精室,《类经》[12]、《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6]及《素问考注》中皆有提到男子之胞为精室,并言其有藏精作用。另《医学实在易》[17]亦言“其在男者,于泄精之时,自有关阑知觉”则是指出了男子之胞能控制并排泄精液的功能。可见男子之胞与女子之胞功能相似,均有藏泄的功能。
现医家多认为精室特指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等[18]。亦有医家指出精室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仅指前列腺,广义指男性内生殖器官,同时也有医家指出前列腺为男胞、男子胞。古籍中虽未言明男子胞(精室)究竟对应何生殖器官,但对男子胞在人体内的位置有过相关的记载,《类经附翼》言其位置在直肠前、膀胱后,关元气海之间。《伤寒论浅注补正》言“胞乃膀胱之后一大夹室也”并提到夹室在膀胱后、大肠前。《云笈七签》[19]亦言其“正对脐第十九椎,两脊相夹脊中空处,膀胱下近脊是也。”以上三者皆是对男子胞(精室)的具体位置描述,通过与现今男性生理解剖相对比,发现其描述的定位与前列腺解剖所在位置极为相似,可见前列腺为男子之胞不无道理。
2 从现代研究对比前列腺与胞宫,前列腺隶属于“胞”范畴
2.1 组织发源相近 胞宫亦即子宫,从组织学胚胎发源来看,子宫与前列腺皆来自胚胎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嵴[20]。其中子宫由苗勒氏管所发育而成[21],前列腺由尾苗勒氏管发育而来,并且尾苗勒氏管具有分化的性别二态性,它也能发育成女性的阴道[22]。此外二者的发育和年龄相关,其形态和功能分别在女性和男性的青春期时期渐趋发育完善。
2.2 形态结构类似 “胞,包也。”,“包”是“胞”的本字,从勹,表示人身有所包裹,可见“胞”应是内有腔室,外有胞壁的中空器官。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前列腺与子宫二者形态结构类似均具有胞性结构,前列腺由腺组织和肌性组织构成,其周围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的被膜,内为腺体样空泡组织,而女子胞宫则是外有腔壁,内有空间的一空腔器官。其次前列腺其形如栗子,倒置在盆腔内,底部朝上与膀胱相贴,尖端朝下与泌尿生殖隔相连,前面贴着耻骨联合,后面紧贴直肠[23]。而子宫亦形如梨形,倒置于骨盆中央,前面略扁,后面稍突出,在膀胱后,直肠前,且二者均有附件相连,子宫有双侧卵巢相连,前列腺则有双侧精囊相连。可见二者形态结构以及在男女体内所处的位置都较为相似。
2.3 生理功能相仿 胞宫排泄月经,孕育胎儿,其经血周期性藏蓄、排泄及胎儿的妊娠与分娩表现了其藏泄的特点。而前列腺既能分泌前列腺液,又可储藏和排泄前列腺液,在男性射精时参与精液的生成与排泄,和男性生殖密切相关。可见二者生理功能相似,均有藏泄特点,都参与生殖,在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二者对比来看,男性前列腺与女性胞宫地位应等同,前列腺应归为“胞”的范畴。女性胞宫为中医女子之胞,男性前列腺应对应为中医男子之胞,与胞宫可同归为奇恒之腑。
3 从中医角度认识前列腺,提出前列腺当为精胞
从上述知前列腺为男子之胞,可归为奇恒之腑,且前述已论述男子之胞有藏精、泄精、主司生育之功能。因此根据前列腺具有内外双重分泌的功能,能分泌产生、储存、排泄前列腺液以及前列腺液在精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前列腺,认为前列腺有泌精藏液、泄精排液,参与男性生殖的作用。再结合其病理变化如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分别被中医称为精浊、精癃、精岩因此认为将前列腺命名为精胞,较为符合其中医脏腑定位。
3.1 精胞(前列腺)有泌精藏液、泄精排液之功
3.1.1 泌精藏液 所谓“泌精”意指前列腺分泌产生的液体是精液的重要成分,“藏液”是指前列腺能储存自身分泌液。《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及男性发育到十六岁,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在天癸作用下产生并排泄生殖之精即精液,方能孕育后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液是构成精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精液的30%,其含有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酶、锌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有助于精子存活和繁殖[24]。可见生殖之精与前列腺关系密切,前列腺参与生殖之精的生成,生殖之精的重要部分由前列腺分泌产生。
同样前列腺亦有储藏功能,类似五脏藏精之功用,《素问·五藏别论篇》“谓五藏,藏精气不泻。”指明了五脏的特点是藏精并且不泄。男性前列腺形态中空,有内外分泌的功能,能储存自身分泌的前列腺液,平时生成的前列腺液主要就存于前列腺中,体现其藏而不泄特点。
3.1.2 泄精排液 所谓“泄精排液”意指前列腺参与射精并排泄前列腺液的功能。前列腺的排泄功能,与六腑以通为用特点相似[25],经言“六府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泄而不藏”的特点,如膀胱排泄尿液,胆排泄胆汁。而前列腺既主封藏人体的精微物质,如精液、前列腺液,又须适时适量地泄精排液[26],有“精满则溢”的特点,其储藏的前列腺液需定期排泄,否则郁阻于内,易生它病[27]。另外由于尿道和射精管从前列腺组织内通过,因此在某些其它条件下如手淫、性交、梦遗等性刺激引起前列腺及精囊腺的平滑肌收缩,会挤压、协助精液排出体外,即射精[28-29],亦是其参与男性射精的生理体现,可见其功能符合六腑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排泄的特点。
3.2 精胞(前列腺)参与男性生殖之用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30],但肾主五脏,具五脏之性,其精藏而不泄,且贯穿人体生命整个过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便指明了五脏之精,皆藏蓄于肾,是肾中精气的一部分,轻易不泄[31]。而男性生殖功能与生殖之精密切相关,生殖之精可藏可泄,存在于育龄阶段,可见肾精当与生殖之精有所区别,但生殖之精亦受肾所主,肾中精气充盛,天癸发育成熟才得以化生精子,在前列腺的参与下生成精液,并通过射精达于胞宫实现受孕。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男性的前列腺与男性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前列腺分泌液中含有柠檬酸盐,锌、钙等离子,蛋白水解酶、磷酸水解酶、乳酸脱氢酶,激肽释放酶等多重物质,能帮助精液液化,促进精子运动,激发其活力,提高其成活率,并有利于精卵的结合,在精子生存、活动和受孕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2]。可见前列腺在男性生殖中有不可替代的功用,生殖之精的形成和调控离不开前列腺的参与,前列腺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到生殖之精是否正常,也关系到男性自然生育功能。
若前列腺发生病变可能会导致男性难育,如前列腺炎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33],其炎症会影响前列腺液分泌排泄异常,导致精液稀薄,液化不良,甚至不液化,影响精子的活率,导致少精、弱精、畸精等情况[34]。另外前列腺增生、结石等亦会导致男性出现射精异常、早泄、阳痿等性功能障碍,都严重影响着男性的生殖功能,导致男性难育甚至不育[35]。
3.2 精胞(前列腺)病理变化有精浊、精癃、精岩之分 前列腺病理变化常见有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医古籍中并无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记载,但有和其病症相似的疾病记载“精浊[36]”、“精癃[37-38]”、“精岩[39]”。且现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已言明精浊为前列腺炎,精癃为前列腺肥大、增生疾病[40]。另《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区分了溺窍、精窍,指出其分别通于膀胱与胞室,并强调二者病变有膀胱和胞室之别。表明精浊、精癃、精岩的病位应是在胞室,也就是前列腺,可见将前列腺命名为精胞亦符合其病理变化疾病的中医命名。
4 小结
综上前列腺作为男性特有性腺器官,同女性胞宫(子宫)对比,二者地位相等同,前列腺应属男子之胞,与女子胞(胞宫)可同归为奇恒之腑,有亦藏亦泄的特点。其生理上能泌精藏液、泄精排液,并参与男性生殖,在男性生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病理变化产生的疾病中医有精浊、精癃、精岩之分。因此将前列腺命名为精胞,使其中医名称具体化,不再笼统的归属于精室,可明确前列腺的中医脏腑定位,更好体现前列腺的中医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将有利于今后临床对前列腺进一步系统化的中医研究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大庆.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15—1927[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5):47-80.
[2]傅强,王法成,管理英.临床前列腺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
[3]王浩,张继伟,晏斌,等.精室理论在中医泌尿男科中的应用探析[J].中医药学报,2023,51(10):1-6.
[4]王劲松,查安生.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3):8-9.
[5]高兆旺,张丽,刘庆申.论精室的解剖与生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5):330-332.
[6]秦云峰.对中医“男胞”——前列腺生理功能再认识[J].中华男科学,2003(1):76-78.
[7]张耀圣,李彩芬.论男子胞[J].中医杂志,2016,57(24):2155-2158.
[8]于旭东,张耀圣.“男子胞”的理论源流及内涵探讨[J].中医杂志,2023,64(16):1721-1724.
[9]何文彬,谭一松.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67.
[10]谭一松,何文彬.灵枢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6:302.
[11](清)陈士铎.石室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238.
[12]郭洪耀,吴少祯.(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3,233,247,682.
[13]刘进虎.女子胞新释[J].北京中医,1988(5):59.
[14]谈勇.中医妇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10.
[15]姜依晴,赵志恒,周震.“一源三歧”之男子“一源”辨析[J].中医学报,2021,36(12):2554-2557.
[16]王咪咪,李林.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424.
[17](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M].林树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
[18]袁轶峰,郭志斌,朱文雄,等.精室辨证在中医男性科中的应用探讨[J].新中医,2019,51(6):323-325.
[19](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345.
[20]陈娜,朱兰,郎景和.女性生殖道发育过程中的相关基因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6):689-693.
[21]Cai Y.Participation of caudal müllerian mesenchyma in prostate development[J].J Urol,2008,180(5):1898-903.
[22]Habiba M,Heyn R,Bianchi P,et al.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uterus:morphogenesis to menarche.Hum Reprod Update,2021,27(1):1-26.
[23]王义.前列腺与生殖疾病防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23.
[24]Pletcher A,Shibata M.Prostate organogenesis.Development,2022,149(12):dev200394.
[25]王浩,张继伟,高庆和,等.基于“腑以通为用”探讨大黄在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22,15(1):100-103.
[26]闵潇,焦拥政.从“腑以通为用”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J].中医杂志,2016,57(20):1788-1789.
[27]孙庆,宋景贵.前列腺的中医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5:2.
[28]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下)[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9]吴旭泽.浅述前列腺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定位[C]//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0:1.
[30]赵明,高庆和,晏斌,等.基于“肾主生殖”理论论治男性不育症[J].中医学报,2023,38(5):970-974.
[31]江海身.试论“生殖之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175-176.
[32]Verze P,Cai T,Lorenzetti S.The role of the prostate in male fertility,health and disease.Nat Rev Urol,2016,13(7):379-386.
[33]Alshahrani S,McGill J,Agarwal A.Prostatitis and male infertility.J Reprod Immunol,2013,100(1):30-36.
[34]孔凤珍,梁思聪,刘惠,等.前列腺炎引起男性不育的精液常规质量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54-55.
[35]郑小挺,张明亮,马玲.浅谈慢性前列腺炎对男性不育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5):2364-2367.
[36]赵刚,王家辉,陈东.慢性前列腺炎的古病名探究[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10):1063-1074.
[37]揣崇,孙自学,王祖龙.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医病名归属问题的再认识[J].中医研究,2016,29(7):1-2.
[38]马东岳,王浩,杨九天,等.从补肾活血法,论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初探[J].中国性科学,2023,32(2):117-120.
[39]郭军,焦拥,政耿强.中医泌尿男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79-80.
[4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53.
(收稿日期: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