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熊芳丽教授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经验。熊芳丽教授认为此病多为因虚受邪,风邪侵袭人体经络所致。西医多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但难以恢复眼部功能。针刺治疗该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针刺治疗多以祛风通络,通利眼窍为法。注重辨病辨证,中西结合治疗,从颈论治,取穴善用颈夹脊穴及眼部穴位,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动眼神经;熊芳丽;针刺;穴位注射;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11-0014-03
动眼神经起源于中脑的动眼神经核,支配眼部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调节眼球活动。动眼神经麻痹是多因素导致受累眼动眼神经损害而出现动眼神经及其支配肌的功能减退或丧失,常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视,眼球无法向上、内、下转动,视物重影,瞳孔回缩功能缓慢或完全无反应,光反射及调节反射迟钝或消失等临床表现[1]。根据上述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传统医学中的“上胞下垂”“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等范畴。
熊芳丽教授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贵州省名中医及第二、三批省级师承指导老师,从事针灸学及苗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40余载,擅长针灸结合苗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及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中风后遗症、面瘫、急慢性痛证等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学习,受益颇多,现将介绍熊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辨病辨证,中西结合
动眼神经是第3对脑神经。其生理构造复杂,任何部位损伤均会造成动眼神经功能减退或丧失。临床研究发现,造成这些损伤的常见病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先天的,一是后天造成的。后天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头部外伤、脑部血管问题、代谢性疾病、肿瘤等[2]。目前,传统西医治疗方法是按照病因来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如使用利尿降压、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控制感染等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难以恢复眼部功能,一部分患者可能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中,治疗时间、动眼神经损伤程度、手术方式等均与治疗效果呈明显相关性[3-4]。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具有明显的疗效,其中针刺疗法具有易于操作、费用低廉、副作用小且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低等优势[5]。
祖国医学中没有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上胞下垂”“睑废”“目偏视”“视一为二”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1)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肝脾肾气血失调。肝受血而能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髓海丰满,故目视精明。(2)风邪入络:《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为百病之长,属阳,易袭头面阳位。风邪侵袭头面脉络,客之于表,眼周气血逆乱,筋肉失养而迟缓废用。(3)气滞血瘀:此常见于外伤或平素肝气郁结之人,突受外伤,气机阻滞,血无以运行,则血瘀,筋骨肌肉无以为用。
熊教授认为接诊此类患者首先应辨病辨证,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后,充分评估病情,必要时及时给予现代医学手段干预。例如:若考虑患者为颅内动脉瘤、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造成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宜优先考虑手术,及时的西医干预可以有效避免眼部神经进一步损伤。待病情平稳之后再予中医理疗。
《素问·骨空论》言:“风者,百病之始也。”《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结合苗医认为“无毒不致病,无乱不成疾”之说。苗医学将风毒、冷毒等外在的致病因素称“毒”。当“毒”侵袭人体,易导致人体功能发生紊乱[6]。熊教授认为此病多为正气不足,风邪侵袭眼周经络导致眼部局部气血不通,眼窍无以气血濡养,故眼球活动不利,目偏不能动。故通过针刺治疗主要以祛除风邪,疏通经络,结合现代医学治疗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
2 祛风通络,从颈论治
在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中熊教授常选取颈部的夹脊穴。《灵枢·大惑论第八十》中认为该病的发病病机是“邪中于项 ……则随眼系以入脑……脑转则引目系急……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脏腑之精气,随颈向上输注于脑,则为脑髓,上输于目而形成为睛。经络为人气运行气血的通路,同时邪气也能通过经络运行而影响全身。所以若遇邪气袭于项部,会随颈进入目系及脑,邪气袭于眼部,则眼部精气散乱而出现目不能动、视歧等症状。督脉-阳脉之海,为诸阳经之汇聚处,其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在颈部的夹脊穴叠合,颈夹脊穴成为联系这两条经脉的重要穴位,针之可通调二经[7]。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激发全身阳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达到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目的。研究表明夹脊穴能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改善循环血供,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种,例如:眩晕、头痛、中风等病[8]。
此外,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六条阳经皆通过头颈部上行于巅顶。仔细归纳可发现大多带“风”的穴位,均在头颈部,例如:风池、风府、秉风、风门、翳风等。在治疗内风、外风致病的过程中,常选取颈部穴位,例如风池穴。风池,位于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点。《难经·二十九难》载:“阳维为病苦寒热”,泻之可解表清热,善治表证。风为百病之长,故针刺风池穴不仅可疏散风邪,亦可疏散其他六淫之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灵枢·动输》言“夫四末阴阳之会,此气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相合,相输如环”。当经脉及络脉遇到邪气侵袭而被阻滞时,可以通过气街经气运行的共同通路,侧行旁通。风池作为头气街之腧穴,故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当代研究发现,刺激风池穴可有效控制颈上交感神经节和睫状神经节、蝶腭神经节功能,进一步影响视觉神经及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同时能增加颈椎动脉、眼动脉血流量,促进眼部血液循环[9]。
3 局部选穴,通利眼窍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针灸取穴原则之一。“风牵偏视”是风邪侵袭,导致眼局部气血逆乱而出现偏视,故熊教授亦会选取局部穴位,例如:太阳、攒竹、鱼腰、睛明、瞳子髎等眼部穴位。通过对上述穴位施以针灸,可以有效加强眼部的气血流通。此外,通过针刺治疗能调控相关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的生成,改善神经缺损,加快受累眼神经修复,恢复眼部血管的畅通和眼神经的供养,实现瞳孔与眼睑等视觉关键部位功能上的逐步康复[10]。
在全面的解剖学考察中,我们注意到太阳穴位于面部颧骨区的是颧神经和它的分支,如颧面、面神经的颞颧支路。眉头的攒竹穴位上方散布着额神经的滑车上区分支,下层则是面神经的颞颧神经支。鱼腰穴位于眶上神经的外侧支和面神经的分支。在眼框内上方内上角的睛明穴,表层由滑车上、下神经分布,深层则由眼神经分支。丝竹空穴的主要神经构成为面神经的颞部支。瞳子髎位于眼轮匝肌及颞肌上,分布有颧面神经与颧颞神经及面神经的颞额支。
4 穴位刺激 药物注射
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注射,不但有穴位刺激作用,也因药物作用的加入,还能通过穴位增强并延伸治疗效果。熊教授通过在风池穴进行穴位注射,进一步助力眼肌的恢复。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是猪脑蛋白水解蛋白和曲克芦丁的复方制剂。大量研究表明,曲克芦丁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内皮细胞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它能明显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有效减少血栓的产生,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11-12]。脑蛋白水解物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小分子肽,能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受损的神经元并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兼具改善脑血循环及神经保护的作用[13]。因此,临床上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常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5 典型病案
岳某,男,69岁。2023年03月02日初诊。主诉:右眼睑斜视1+月。患者1+月前受风后出现右眼向外斜视,当时视物模糊,无上睑下垂,无鼻唇沟消失、视物模糊、双眼一过性黑朦、恶心呕吐等症。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干。舌淡,苔白,脉弦。既往体健。查体及辅助检查:右眼外展受限,病理征未引出。于外院急查头颅CT示:未见明显缺血灶,诊断为“考虑动眼神经麻痹”,予口服药物后(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患者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遂就诊于本院门诊。西医诊断: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风牵偏视(风邪中络证)。治疗原则:祛风通络,通利眼窍。选穴:患侧风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双侧风池、天柱、颈夹脊穴。
针刺操作:针刺风池穴时,针尖需指向对侧眼球方向;针刺阳白时针尖向鱼腰透刺;针刺睛明时,嘱患者闭眼,医生左手将患者受累眼眼球推向外侧,右手将针沿着眼框缓慢刺入;其他穴位依照常规方法施针,得气后留针40 min。40 min后取针,特别注意睛明穴需用无菌棉签按压15秒,防止皮下出血。取针后皮肤经严格消毒后用2.5 mL注射器抽取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2.0 mg加利多卡因0.5mL混合后穴位注射,取穴参(双侧风池),1次/d,连续治疗3天,休息4 d,10次为1个疗程。经过第3天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右眼外斜视的程度有所下降,内转动作也比治疗前灵活;治疗的第9天,其右眼外斜视相较于第六天有进一步的缓解,内转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完成两个疗程的针灸之后,右眼的位置得以矫正,其活动性也恢复灵活。
6 小结
综上所述,熊教授针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将其归纳为三种不同的证候类型,同时提出风邪是此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治疗以辨病辨证,中西结合;祛风通络,从颈论治;局部选穴,通利眼窍为法,结合传统针灸和药物穴位注射等现代治疗技术,有效缓解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滕金艳,胡少勇,潘红玲,等.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9,14(8):2158-2162.
[2]杨洋,李若溪.以针灸为主的中西医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0):43-45.
[3]薛莘,朱继,郭宗铎,等.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对术前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术后恢复情况对比[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0,45(1):106-110.
[4]Javalkar V,Cardenas R.Nanda A.Recovery of third nerve palsy following surgical clipping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J].World Neurosurg,2010,73(4):353-6.
[5]周艳,严兴科.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3):95-99.
[6]杨华,李凤英,肖淦辰,等.苗医烧硫磺针疗法概述及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药,2023,32(20):84-87.
[7]仉会玉,秦晓光,雒明栋.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0,48(1):67-71.
[8]王宇,周鸿飞.从脊神经节段理论论夹脊穴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20,26(10):90-93.
[9]尹勇,欧阳应颐,张锡芳.风池穴在眼病中的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6):50.
[10]羊春华.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4,8(30):57-59.
[11]邱海军,马海朋.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烟雾病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96-98.
[12]Belcaro G,Dugall M,HU S,et al.Prevention of recurrentvenous thrombosis and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Minerva Cardioangiol,2018,66(3):238-245.
[13]Zhang C,Chopp M,CUI Y,et al.Cerebrolysin enhances neurogenesis in the ischemic brain and improves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stroke[J].J Neurosci Res,2010,88(15):3275-3281.
(收稿日期: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