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文章分析小学数学微课运用的现实困境,提出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以剖析教学重点难点,诱发学生学习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微课;应用研究;诱发;剖析;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5-0077-03
微课作为新时代下的科技教学工具之一,以更为便捷的优势弥补了传统多媒体设备的不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倾向于选择更为便捷的教学模式,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恰好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合理运用微课能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数学学科以突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作为主要知识表征形式,这对于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将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改变当前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的局面,还能利用视听优势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其数学素养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问题审视:小学数学微课运用现实困境
在“双减”政策影响之下,教师普遍认同微课的引入可以帮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小学数学微课重视程度不够
1.认知上的不足
有一部分教师对微课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笔者询问了17名教师,只有9名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微课,有8名教师还没开始应用微课。部分教师误认为微课只是常规课堂的某个片段节选,或是对难点的单独讲解。实际上,小学数学微课是一个目标清晰的完整教学模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对学习内容形成清晰的理解。
2.能力上的不足
笔者向17名教师进行了微课制作情况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在微课录制与使用方面受到个人能力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教师有时仅仅为了使用微课而使用,忽略了教学内容与微课形式的有机结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家长对小学数学微课支持不到位
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容易产生偏差。部分家长对于小学数学微课的了解相当有限,未能充分认识到微课在教学中的潜在价值。笔者就家长对于微课的接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二、价值探寻:小学数学微课运用实施策略
(一)利用微课视频诱发学生的学习思考
由于数学教材内容多为文字描述和抽象概念,小学生往往难以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微课视频,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时,教师用视频微课出示关于警察破案的故事,由此引出小偷身高和脚印长度之比大约是7∶1(如图3),用问题“7∶1表示什么和什么的比?怎么利用脚印长度求出身高?”诱发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教学注入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又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使用微课展示了一些边框为圆形的风景图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平面圆,然后向学生提出“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圆和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它的周长该如何测量呢?”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疑惑处切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
(二)利用微课视频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
微课有便捷性和直观性,能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动态可视化的影像,优化教学内容,有效避免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产生抵触情绪,进而自然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根据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不同属性,从以下几个类型去阐述其作用。
1.直白式
这类微课视频主要应用于概念课等起始课的教学。有些知识不需要教师讲解,更加适合学生自学,适合做成微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时,视频出示故事情境,先展示3个宝箱,1号宝箱是“合数真面目”,2号宝箱是“合数与自然数”,3号宝箱是“100以内的质数”。接着讲述故事:“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这样的2种数,质数和合数。大家肯定好奇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它们又有什么区别?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自然数部落里一探究竟。你们想要的答案就在这3个数学宝箱内,快来打开这3个宝箱吧!”然后,打开1号宝箱“合数真面目”,箱内是20以内的自然数,它们从宝箱出来后自动按质数和合数分类,此时,提问:“这些质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最后,视频微课直接出示20以内质数的因数的个数规律(如图4),揭示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轻松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解题式
解题式微课视频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问题,针对典型的教学难点或者例题进行分析与推理演算,重点揭示解题思路和逻辑演绎的分析过程。教师可针对某一难题或例题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类问题。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鸽巢问题”时,由于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解题思路,制作微课视频。微课视频首先出示题目(如图5-1),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用“明确题目的要求”“必须是最少”“保证一定有2根不同色的筷子或2双不同色的筷子”等语句提示学生。在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利用视频动态演示分筷子的过程(如图5-2),学生直观看到分筷子的过程,轻松地解决了这道难题,厘清了稍复杂的鸽巢原理。最后进行回顾与反思(如图5-3),总结升华鸽巢原理的模型,一举突破了原有的教学难点,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活动式
笔者所在的实践课题组认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点适合采用活动式的微课视频教学。以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中画圆的环节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通过动画演示的形式讲解画圆的方法,并辅以文字说明,或者在黑板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对于本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将用圆规画圆的全过程细致地录下来,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规范地使用圆规画出圆。这种方法,不仅更直观系统,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教师现场板演低,轻松而且过程清晰。
4.拓展式
拓展式的微课视频教学适用于数学文化或内含数学史的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利用教材所编排的“你知道吗?”和“生活中的数学”这两个板块的内容进行录制。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录制关于比号的由来、比应用的历史、黄金比例等主题的微课视频,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录制介绍《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古代数学文献的微课视频,浸润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知识。拓展式的微课视频教学还适用于拓展性课程,更利于教师进行提优的教学工作,可以应用在“方圆之间”“有趣的扑克牌”“速算和巧算”等课例中。
(三)利用微课视频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且递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且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短小精悍且直观可视的优势,将繁杂的内容梳理成结构化的知识大纲,便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查漏补缺,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复习课为例,首先通过圆的基础概念引出圆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再以几个数学问题巩固这些公式的具体运用方式,最后则用圆和角的知识引出圆心角、弧长等与扇形相关的知识。利用微课视频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数学思维。在多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自觉地将其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按顺序整理,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结构性、立体化的数学思维。
基于数学学科固有的逻辑严密性和高度抽象性,利用微课便捷化、可视化的优势进行数学知识解析,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微课视频教学的合理运用,能够推动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通过微课开拓教学新途径,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极发展,进而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持续增强。
[ 参 考 文 献 ]
[1] 殷建红,宋燕.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6.
[2] 关超.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10.
[3] 陈文生.学校“微课”校本开发的要点[J].新课程(下),2013(3):86-87.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