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家在新疆塔里木出土的几具木乃伊身上发现了神秘的白色物质,这些木乃伊的历史可追溯到3600年前的青铜时代。当时,科学家就认为这些物质可能是发酵乳制品,但无法确定类型。随着古代基因分析技术的进步,近日,中国科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科学家成功从样本中提取出奶酪DNA,经过分析表明,这种奶酪是一种开菲尔奶酪,由牛奶和山羊奶制成,并包含益生菌。这一发现挑战了开菲尔奶酪仅起源于俄罗斯的观点。研究表明,自青铜时代以来,中国西北部就开始制作开菲尔奶酪。
日本研究团队日前发现,食物抗原在抑制小肠肿瘤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从一种携带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的特殊小鼠入手研究,发现当肿瘤抑制基因发生故障时,小鼠的整个小肠和大肠都会出现肿瘤。他们给这些小鼠喂食含抗原的食物,结果发现,其小肠中的肿瘤被抑制了。这说明肿瘤的抑制与抗原的存在直接相关。
最近,一项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约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一枚萤火虫化石。从形态上看,这种熠萤体长不足1厘米,拥有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透明的翅膀。它的腹部末端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发光器,这是萤火虫特有的生物发光器官。这个发光器官在化石中清晰可见,并且与现代萤火虫的形态十分相似,表明这种萤火虫在白垩纪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发光的能力,且发光器官在演化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此外,熠萤的触角末端还具有明显的椭圆形感受器。科研团队认为,这可能是特化的嗅觉感官,用于在夜晚寻找配偶。这一发现丰富了人类对萤火虫演化历史的认识,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科学家有望进一步了解昆虫发光的演化历史以及形成机制。
【文稿】林 文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