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百科真题

2024-12-02 00:00:00
百科知识 2024年24期

山东省枣庄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东台市第五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选自《百科知识》2020年6B,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了清韵

秦自民

①相貌平平,甚至微不足道的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被当作神圣的灵物,代表着纯洁与清高。

②商周青铜器上有与实物相像的蝉纹,也有蝉形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却没有蝴蝶、蜻蜓、萤火虫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其他昆虫。道家给蝉的羽化赋予了重生的含义。先秦到汉代流行将玉蝉作为殉葬品,寓意精神不死。蝉的若虫从污浊的泥土中脱身而出,蜕皮羽化为洁净的成虫,体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古人以为蝉饮露水,是高洁君子的象征。《荀子大略》云:“饮而不食者,蝉也。”

③自东汉魏晋时期起,蝉就成为了文人最爱讴歌的昆虫之一。班昭、蔡邕、曹植、傅玄等文史大家都作过《蝉赋》。曹植的《蝉赋》以绮丽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备受天敌进攻的处境。蝉品格“清素”,正直清高,与世无争,以蝉比“贞士”,曹植首开先河。西晋陆云的《寒蝉赋》将蝉推向神坛,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德。郭璞也作有《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从此,卑微鄙陋的蝉在文人心目中就更加高洁、完美。

④事实上,蝉并非餐风饮露的清洁之虫,而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蝉的成虫和若虫都是“树木吸血鬼”,都拥有刺吸式口器,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下颚特化成针状,适于刺入植物组织中,啜饮树木的汁液,侵吞树木的营养,从而危害树木的生长。雌蝉的锯状产卵器十分锋利,即使是较硬的桃树、荔枝树等植物的树枝,它也能刺插进去。每只雌蝉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条中产卵100多颗。产卵造成新梢枝条组织损伤,切断了树枝的运输系统,阻碍了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这样树枝就会因为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而慢慢枯死。南宋诗人范成大也许知道蝉是害虫,他在《初归石湖》中云:“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意思是他当年亲手栽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因为没人照料,如今无数的鸣蝉已经将原本翠绿的树叶破坏殆尽了。

⑥总之,在国人的眼中,蝉不仅是一只简简单单的小昆虫,更是含有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蝉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更多新含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蝉形工艺品作为收藏或随身佩戴的吉祥物。比如,因为蝉鸣声洪亮,就有人用玉、红酸枝、紫檀木雕刻成蝉形挂件佩戴在脖子上,寄意“一鸣惊人”;望子成龙的父母给正在求学的子女佩戴蝉形饰物,借蝉的别名“知了”寄托学习进步,或者用“蝉联”的含义,象征永夺第一;还有些商人把和田玉制成的蝉形把件佩戴在腰间,寓意“腰缠(蝉)万贯”。

1.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蝉”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内涵、自然生物特性以及在生物链中的作用。

B.以蝉比“贞士”,曹植首开先河,寄寓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C.第⑤段加点词“饕餮盛宴”,意思是松鼠把“蝉”当作绝佳美味。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在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蝉”的美学意蕴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中。

2.从本文第③段看,中国古代蝉又被赋予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比如,因为蝉鸣声洪亮,就有人用玉、红酸枝、紫檀木雕刻成蝉形挂件佩戴在脖子上,寄意“一鸣惊人”。

阅读题是阅读和试题的结合:通过阅读,阅读者可以了解新知、拓展视野;通过试题,命题人可以考查阅读者具备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文化的品质。

《知了清韵》重在谈文化和美学,但相关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支撑。生活在某种文化环境中的人,理应知晓习以为常的某种具体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也是一种积累和乐趣。

【小题1】阅读文章,首先要尊重其传递的信息以及信息间的逻辑关系。B选项前一半的内容是正确的,出自文章第③段第四句话;后半句关于蝉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的关系出自同一段的倒数第二句,通过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出赞扬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的另有其人。这个错点设置就是有意错误构建信息间的逻辑,并以悖于文章的方式呈现,用术语即称之为“张冠李戴”。

故选B。

【小题2】答案:正直清高,与世无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出污秽而不染,洁净、高洁、完美。(以上为筛选出的原文信息)

本题通过逐句梳理文章信息就可以完成。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又”字,二是“君子品格”。进一步讲,“又”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增加,若前文已提及,此段虽有,也不能算;内容当落在品格上,非品格的内容,即便是赞美,也不能取。

这里面有一个小争议,就是第②段中说到秦汉道家“羽化”已经提及“出淤泥而不染”,而第③段又提及“出污秽而不染”。我们该如何取舍呢?郭璞是晋代人,“出污秽而不染”是顺着曹植“贞士”这一概念提出的,因此肯定是落在品格上,此处倾向于算;而第②段道家“羽化”提及的“出淤泥而不染”则更倾向于蝉本身的习性特点。“高洁”一词也是如此。

【小题3】答案: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现在有人把蝉当作吉祥物的事实,很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说明了蝉不断被人们赋予更多新的含义,这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将抽象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中常见的物件相连接,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记忆,也表达了作者对蝉文化的欣赏与认同。

从审题看,需要明确具体的说明方法并赏析其作用,由“比如”一词便可知是在举例子。一般来说,举例子往往基于事实,比单纯的概括更让人信服,因此更有说服力;从本质上讲,举例子是为讲规律、讲道理服务的,因此往往具有深化表达主题的作用;例子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因此便于读者记忆;既然是“赏析”,也需要考虑作者的用意与情绪,毕竟一字一词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说明文不只有冷静的知识,也藏有作者的热情。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