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加速,国际金融环境更加复杂,多元化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形势下,担保品管理作为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防控金融风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跨境金融活动日趋频繁、“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等新趋势也为担保品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5位专家围绕当前担保品管理实践与行业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作为国际中央证券托管机构,欧清银行与多个市场开展了广泛而深度的合作,尤其在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担保品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请欧清银行谈谈跨境担保品管理相关情况。
欧清银行亚太区首席产品总监李战鹰:根据欧清银行担保品使用数据,目前用于担保品的资产中,规模最大的为日本国债,其在欧清担保品平台的使用量是其托管量的50%~80%。而2024年6月,欧清银行与韩国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后,韩国国债作为担保品的使用量占其托管量的95%,已超过日本国债。这是因为,目前欧清平台上韩国国债的主要投资者为银行,其广泛开展的回购、融资等业务均涉及担保品,因而韩国国债作为担保品的使用率较高。由于韩国国债评级较高,被认为是高质量流动性资产(HQLA)的核心资产。同时,韩国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之一,境外投资者对其持积极态度。未来,在亚洲市场,日本国债和韩国国债将广泛被作为担保品使用。
参考韩国国债的经验,中国国债作为担保品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境外方面,伦敦清算所宣布2025年一季度拟将中国财政部发行的美元债、欧元债纳入其合格担保品池子,并将于2025年末将中国财政部发行的点心债也纳入其中,人民币债券国际化在境外取得重大突破。境内方面,建议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开放金融基础设施之间互联互通,打造全新生态系统,为推动人民币债券担保品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主持人:随着强制保证金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实施,国际市场上使用人民币债券充抵初始保证金的需求日益旺盛。请中国银行谈谈衍生品保证金领域的创新实践。
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押品与协议管理团队主管胡晓莹: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落地实施,衍生品终止净额结算制度在中国境内的法律效力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认可。中央结算公司和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合作撰写并发布的白皮书《使用人民币债券充抵场外衍生品交易保证金》,深度分析了人民币债券作为担保品在国际衍生品市场应用的可行性,为中国债券市场接轨国际传递出积极信号。
在国际衍生品交易实践中,衍生品双边保证金从金融机构间自发调拨的商业行为,发展为各国监管部门陆续强制实施的合规要求,这一过程充分反映出担保品对于管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和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也是金融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有序推进,跨境衍生品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与境外交易对手建立衍生品双边保证金安排,成为我国市场各方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过程中,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制度融合接轨,以及协议文本的兼容对接等机制建设,促进人民币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跨境使用,可更好地将全球化经营与中国特色金融相结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创新。
作为最早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和双边保证金管理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双边保证金管理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配合业务发展逐步转变为主动寻找机会、引导业务发展,并协助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基础设施机构完善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特色优势,服务国家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在管理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银行还致力于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以人民币资产担保品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并实现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双边保证金项下合格担保品的管理创新,丰富和拓展人民币资产的应用场景,提升境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资产担保品的接受度。
主持人: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如何高效、灵活地使用人民币债券,成为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请花旗银行从外资托管行的视角谈谈具体情况。
花旗银行中国区证券服务部总经理陈熙:从境外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对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一是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可观。截至2024年9月,境外投资者持有的银行间市场债券量超过6300亿美元,约占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3%。其中,以中国国债为主,持有量约为3200亿美元,约占中国国债托管量的7%。
二是境外投资者投资意愿不断增强。2024年以来,通过全球通渠道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投资机构以境外央行为主。花旗银行预估,未来每月将有27亿~28亿美元的投资通过全球通和债券通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三是境内国债充抵期货保证金机制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入市。2023年9月以后,大量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期货市场,对国债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以债券充抵期货保证金,可大幅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有效降低现金成本。
从境外服务机构角度来看,境内市场对外开放仍需进一步加强规则支撑和配套机制建设。一是境外机构以境内债券作为担保品在境外开展融资方面,尽管中国市场提供了明晰、全面的担保品管理服务及违约处置规则,但当境外业务发生违约时,针对担保品违约处置资金的出境问题,目前仍无明确规则。建议增加相关配套制度,以促进盘活境内债券。二是境外机构使用信用评级较为稳定的人民币债券作为保证金开展融资业务方面,目前缺乏明确的制度,建议加强境外人民币债券作为担保品的应用,丰富人民币债券使用渠道。
主持人:国际标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请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谈谈国际标准在担保品管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亚太区标准团队首席标准专家黄海燕:随着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欧洲《欧洲市场基础设施法规》的颁布,金融市场对担保品管理的要求愈发严格,更加注重交易合规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初始保证金以及变动保证金领域。为了应对以上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及金融基础设施开始采用ISO国际标准,以提升担保品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在实践层面,ISO国际标准支持多种担保品管理模式,包括双边交易、中央对手方清算以及三方担保品管理。在中央对手方清算方面,欧洲市场应用ISO 20022尤为广泛。伦敦清算所、德意志交易所、瑞士证券集中保管公司等机构均已经采用或是准备采用ISO 20022标准报文,大幅提升报文的透明度和合规性,有效提高担保品的流动性和处理效率。
在三方担保品管理方面,目前摩根大通、欧清银行、明讯银行等国际主流的三方担保品管理机构主要是通过MT5系报文开展信息交互。2019年,欧洲央行制定《欧洲单一担保品规则手册》,该手册对欧元区的担保品管理进行标准化规定,明确采用ISO 20022,促进不同的三方担保品管理机构之间流动性的提升。为此,欧洲市场推出了“欧元体系担保品管理系统(ECMS)”,确保该规则在欧元区得到实际执行,进一步提升欧洲金融一体化水平。在中国,中央结算公司推出的担保品管理系统也采用了ISO 20022标准,助力推动中国担保品管理行业的发展。目前,全球约有390家金融机构或金融基础设施接入三方担保品管理网络,金融信息和数据交互也更为频繁,hm8g6e0LvWSvPyu03cXs3AOuCCeyx9YkaGAcWo3L5tY=相关的报文量年增长率约为25%。
主持人:当前,海量科技成果迅速涌现,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的未来,对担保品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纳斯达克金融科技公司谈谈对相关领域的观察和展望。
纳斯达克金融科技策略与解决方案资深行业专家梁文达: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赋能担保品管理行业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解决业务流程中的许多问题,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交易的效率与成功率。以往需要人工监测各种系统运行情况,而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手段,可以采集各个系统、平台的细节信息,直接展现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学习以往的处理模式,模仿人工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处理速度。此外,金融科技也可以采集失败交易的相关信息,分析相应交易场景的情况,进而在事前预警。
二是提升资产配置效率。金融机构可能持有多类型的金融资产,不同资产的持有成本各不相同,资产的具体情况也有所差异,这使得有些资产并不适合作为担保品使用,比如频繁交易的资产、即将到期的资产等。金融科技能够助力机构优化资产配置,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帮助机构在担保品的选择上更加科学、高效。
三是促进担保品业务流程一体化、自动化。以往金融机构可能需要不同的系统处理担保品管理流程的不同环节,如签署协议、开展交易、资产估值、争议解决等,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各类系统之间的功能互不联通,交易流程不畅通。而通过使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使整个交易流程一体化、自动化,进而提升交易效率。
金融科技对于担保品管理行业的助力远不止于此,相信未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会更加紧密,担保品管理行业也会更加科技化、智慧化。
(本文根据2024年中债担保品圆桌会议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