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实践导向;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引入 “双师型”教师,提升师资力量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文深入探讨这些策略的有效性,旨在为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复杂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公共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面临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体系亟须优化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应用能力。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未能充分体现实践导向,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缺乏通过真实项目和实际案例进行操作和演练的机会。[1]这种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事务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此外,课程设计方面缺乏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未能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和政策变化。行业专家和从业者的参与度不足,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应用性不足,实践课程的设计也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难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学习来培养综合能力。
(二)创新意识薄弱,教育模式亟待革新
现行教学模式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创新意识难以得到有效激发。此外,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体验和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跨学科合作等,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亟须引入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学术型教师构成,这些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方面相对欠缺,难以满足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 “双师型”教师,既能传授前沿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然而,这类教师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占比甚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缺乏 “双师型”教师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不足,也会限制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际行业经验和创业指导的机会。很多教师虽然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但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实际操作经验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创业指导和实战训练。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面临真实的公共管理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创新思维,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现有的教师培训机制也未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多数培训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更新,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缺少系统的实践训练和行业交流,进一步加剧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公共管理的高要求。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这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还能引领公共政策和管理实践的变革。公共管理涉及广泛领域,包括政府管理、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力。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推动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断进步。他们通过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能够有效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顽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公共管理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出现,使得公共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迅速适应这些变化,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公共管理现代化进程。他们不仅能够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有效管理,还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二)推动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公共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将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带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推动学科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敏锐洞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视角,为学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进一步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2]高校公共管理专业通过培养这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学科发展。通过这些人才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能够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应用拓展。同时,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学术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前瞻性和创造力,也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改进方向。通过他们在各类公共管理项目中的成功实践,高校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种良性循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使得公共管理学科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三)提升学生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公共管理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不断锻炼,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环境时,能够迅速适应并灵活应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在实际应用中具备了突出的竞争力。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领导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在项目中担任不同角色,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协调资源和制定战略,这些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成为他们脱颖而出的重要资本。无论是在公共部门还是在私人企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都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抓住机遇,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
三、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实践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实践导向,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多层次的实践课程,如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模拟公共管理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从项目策划、实施到评估,亲身体验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开设 “公共管理实务”系列课程,邀请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担任兼职讲师,讲授行业实际案例和最新发展动态,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此外,学校可以与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多个实习基地,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真实的公共管理环境中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政府的不同部门轮岗实习,直接参与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管理等工作,深刻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运作和挑战。例如,在城市规划项目中,学生可以参与社区调查、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的制订,通过实际操作提升综合能力。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资金和指导,支持其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 “公共管理创新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模拟设备和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政府决策、危机管理等场景,进行虚拟实践操作。此外,学校可以开展跨学科合作,结合公共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优势,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具体策略,学生能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还能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跨学科合作和模拟演练等,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项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激发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潜能。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入国内外典型的公共管理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城市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项目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实际的项目环境中,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学校可以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合作,设计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治理项目,从调研、方案设计到实施评估,全程体验公共管理的实际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后,跨学科合作教学法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公共管理涉及多学科知识,高校可以组织跨学科团队,让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和完成任务。例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开发智能城市管理系统。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跨学科合作和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升自身能力,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
(三)引入“双师型”教师,提升师资力量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要有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在于提升师资力量,特别是引入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背景的 “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又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的指导。这类教师的引入,能够提升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还能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前沿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公共管理经验的行业专家和政府官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这些专家可以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管理理论。例如,邀请具有多年政策制定经验的政府官员来校讲授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实施,让学生了解政策背后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挑战。高校还可以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教师挂职实践制度。通过安排教师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经验,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方法。例如,一位教授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城市管理部门挂职一段时间,了解城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再将这些实际案例带回课堂,与学生分享,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现实感。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内部培训和发展机制,鼓励现有教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行业合作项目,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教师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实践导向,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引入 “双师型”教师,提升师资力量,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这些策略不仅回应了社会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推动公共管理领域不断向前发展。通过这样的教育改革,高校不仅会在学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更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晏男,张家旗,李锐杰,等.高校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1): 69-71.
[2] 赵燕,邓明文.基于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西藏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藏教育,2018(12):36-39.
[3] 郑克岭,颜冰,鲍作臣.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途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9):1-2.
作者简介: 李涵,女,壮族,广西崇左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学生管理、学生资助体系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