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中英香文化的比较与传播研究

2024-12-02 00:00:00余静刘树琴叶年华邓金艳
国际公关 2024年21期

摘要:香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香文化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宗教、医疗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国香文化起步较晚,但受欧洲文明影响,发展迅速。本文通过深入比较这一时期中英两国香文化的异同,梳理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及对社会生活、经济的深远影响,并着重探讨中医香文化的传播,强调其普世价值和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为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香文化;中英比较;中医香;文化传播

一、香文化的起源与历史

香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出的独特意识形态,其内涵绝非仅仅局限于嗅觉的浅显体验。在历史长河中,香文化逐渐超越感官的界限而升华为一种精神层面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观念,并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画卷。

在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古人以香为媒,与神明沟通,祈求福祉。[1]从早期的天然香料佩戴、香草香木熏烧,到后来的多样香品制作,中国人民的用香形式不断演变。香不仅被用于洁净身心和象征身份,还深入宗教、医疗等领域,以其驱邪避秽、治病护身。随着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香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其间香品制作技艺高超,文人雅士热衷焚香品香、以香养性,推动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明清时期,香文化稳步发展。初时受海禁政策影响,香文化遭遇短暂低谷;[2]尔后随着海禁放宽、海上贸易繁荣,异国香料的大量引入为香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在西方,香则展现出另一种风貌,偏重于感官体验。Incense、perfume、fragrance等词汇,无不传达出对芬芳气味的追求。自中世纪起,香料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感官享受之余,人们还借助香料预防传染病。西方宗教也与香紧密相连,教堂与修道院是制造香水的先驱。16世纪,意大利香氛文化风靡,逐渐流传至英国。但由于本土香料稀缺,其价格甚至与黄金比肩,一度成为贵族的专属。随后,英国参与香料战争,深刻影响了国内香文化的发展。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济腾飞、工业发展,香料工业勃兴,[3]香文化迈入新的里程碑。

二、17-18世纪中英香文化的比较

17-18世纪,中国凭借深厚的用香传统与卓越的制香技艺,让传统香文化焕发新生;而英国则在资产阶级的引领下,通过香料贸易与技术革新,为香文化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国在香料种类、制作工艺、社会应用及经济影响上各有千秋。

(一)香料种类与制作工艺的比较

17-18世纪,中英两国在香料种类与制作工艺上呈现显著差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国本土香料资源丰富。随着 “海禁”政策的放宽,明朝积极发展外贸,引进了更多香药品种,如胡椒、檀香、乳香等。外来香料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也使香品的使用逐渐成为社会风尚。[4]至清朝,满族统治者亦大量使用芳香药物,如紫金锭、避暑香珠等。在制作技艺上,明清时期达到了新高度,更为注重选材、配方、制作工艺和包装,香产品也更为精细。然而,由于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香料价格的高昂,这些香产品多供奉于宫廷贵族。

反观英国,本土香料稀缺。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对香料的热衷,英国借助东印度公司的力量,涉足并主导了香料贸易的广阔舞台。[5]香料也从奢侈品逐渐转变为日常用品,从宫廷和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传播。在制作技艺上,随着香料工业的勃兴,调香工作从粗简变得精细,应用的天然香料品种也逐渐增多。此外,英国还积极生产和应用合成香料,推动了香妆品制造业的发展。香产品不再限于统治阶级和有产阶级专享,而逐渐普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总体而言,17-18世纪,中国通过丰富香料种类和创新制作工艺,实现了香文化在传统发展轨迹上的传承创新。而英国虽本土香料有限,但借助工业力量,实现了香料的广泛应用与制作工艺革新,并推动了香妆品制造业的进步。

(二)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与差异

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香文化发展轨迹如同星河分流,各自璀璨。在中国,香文化在宗教、文学、医学等领域均有深厚积淀,英国则在对进口香料的加工与创新应用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香文化深植于宗教祭祀之中。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香料都扮演着沟通神灵的关键角色。焚香祷告、供奉佛像等仪式,无不彰显着香文化在宗教领域的重要性。此外,文人雅士亦对香文化情有独钟,纷纷将香融入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中,如清代诗人席佩兰曾以诗赋香:“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足以窥见香文化已在文人间蔚然成风,成为生活中的一缕清雅之韵。此外,香文化还渗透至医学领域,[6]如 《普济方》等医籍均有记载香药之用。

在英国,香料多依赖进口,因此,其香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对进口香料的加工和应用上。在饮食领域,香料成为提升食物口感与风味的关键,当时的许多烹饪类书籍都频繁提及其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丁香、肉豆蔻、秘鲁香脂等外来香料的大量涌入,不仅丰富了饮食风味,还催生了香妆品等新兴产业,拓宽了香文化的应用领域。受社会卫生环境影响,香氛产品因能遮盖异味而广受欢迎,麝香、玫瑰香等尤其受贵族欢迎,推动了香文化在上层社会的繁荣。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香产品的热衷推动了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香文化对国家经济及贸易交流的影响

尽管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但其经济作用相对有限。明朝时期,朝贡贸易乃中外交流之主导,常行厚赐薄取之道,经济收益非其主要考量。[7]中国在香料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因西方列强的垄断而日渐削弱,呈现式微之势。康熙开海后,中西贸易虽进入新纪元,茶叶、丝绸、瓷器成为主要出口品,但香产品逐渐边缘化。相比之下,香料贸易是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英国积极参与香料贸易,与荷兰等欧洲列强激烈竞争。在此期间,英国不仅在经济上收益颇丰,还促进了资产阶级经济的崛起,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香料的大量引进,使得昔日 “贵如胡椒”的奢侈品—香料,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丰富了英国民众的物质生活。

在香料贸易的合作与竞争方面,中英两国大相径庭。中国在香料贸易中多作为西方列强的贸易对象而存在,处于被动地位。尽管通过朝贡贸易广泛引入外来香料,但香文化的发展并未因此得到本质提升,反而受到一定冲击。中国在香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保守态度,限制了贸易格局的拓展。而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等组织强势角逐香料市场,在亚洲抢占了更多的香料市场份额,尽显扩张雄心,[8]并促进了本国工业与经济的发展。

三、17-18世纪中医香文化的传播

中医香作为中国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融合了中医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香以其独特的疗效被人们交口称赞,在17-18世纪,其传播效果尤为瞩目。

(一)传播主体:中医香文化传播的多元力量

17-18世纪的中国,中医香文化的传播主体渐臻多元。这一时期,本土的医者、文人墨客在香文化传承中秉轴持钧,外来传教士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土医者是中医香文化传播的重要群体。他们巧妙地创造了独具一格且富有特色的香疗方法。通过编纂医籍、设立医馆与传授医术,医者传承并发扬了中医香文化。他们在著作中详细记载了香药的种类、性味、功效以及用法,如贾所学所著的 《药品化义》聚焦药物 “香”,深入剖析了香药的独特功效和应用范围,成为后世研究香药的重要资料。文人们则以笔墨寄情,通过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等赞颂香文化,传播香之韵。

此外,这一时期的来华外国传教士亦在香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将西方科学知识带来中国的同时,也将中医香文化传播至西方。例如,卜弥格在其著作 《中国医药概说》和书信中曾记录了在中国了解到的中医香文化。[9]传教士传播中医香知识的方式颇为多样,如翻译 《本草纲目》等医籍、撰写相关中医论著等。他们的努力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为后世研究中医香文化提供了宝贵视角。

(二)传播途径:中医香文化的多元扩散

中医香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本土,亦跨越重洋。其传播方式多元且深远,涵盖了书面传播、口头传承及商贸交流等。

书面传播是中医香文化传播的核心途径。许多医学家精心编写医籍,将中医香精髓以文字进行传承,如 《伤寒瘟疫条辨》 《疫痧草》等著作,详尽记载了防疫香药之奥秘,为后世研究之基石。文人亦贡献良多,他们将香药文化融入日常创作,如明人周嘉胄在其 《香乘》中详细记录了 “脱俗香”的制法,使其流传广泛。此外,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卜弥格等,在华期间也通过翻译医籍、撰写报告等方式,将中医香传播至西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口头传播是中医香文化在社会流传的重要方式。医者通过师徒传承将中医香知识口口相传,使其得以在民间生根发芽,如汪纯粹提出 “习是业者,非得父师口传心授”。[10]在日常诊疗中,医者详细解释病情与香药疗效,与患者互动,传递香疗之精髓。医者间的学术探讨,亦促进了中医香文化在医学界的广泛传播。商贸往来则是其传播的物质交流途径。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医香产品如香料、香方、香器等逐渐流传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11]此外,东方海上贸易也为中医香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中医香文化随之被传播至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区。17-18世纪,中医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活的名片。

(三)传播效果:中医香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医香文化在本土的扎根与传扬亦成效斐然。历代医者的传承与实践,使得香疗技艺不断精进,其医疗价值逐渐为大众所知。[12]明代名医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精妙阐述香料于 “芳香治疗”及 “颐养之道”的运用实践,如 “吹鼻”“线香”疗法及兰草沐浴等,尽显香疗之智,为后世香疗发展构筑了坚固的文化基石。文人的推崇更是将中医香提升至文化艺术层面,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医香的本土影响力也因此提升。在国际间,中医香文化传播亦见成效。传教士如巴多明等,通过翻译古典医籍和介绍中草药,将中医香学引入西方,丰富了其认知领域。此外,商贸往来亦使中医香在国际间闻名遐迩。中医香产品随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辗转至东南亚及西欧,于物质交流中声名远扬。跨文化的传播,不仅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中医香被更多国家了解和接受,为其被国际社会认可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尽管17-18世纪中医香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但这一时期的传播活动无疑为中医香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中医海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医香文化作为世界医学宝库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价值与地位将日益凸显,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中医香,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文化符号,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绽放新的光彩。

四、结束语

香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世价值。回顾历史,尽管中英两国香文化的发展路径迥异,但无不体现出人类对于香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历史上的交流互鉴,为两国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更推动了文化的包容互鉴。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等使得不同背景的香文化得以交相辉映、创新发展。

放眼未来,两国可携手共进,共绘香文明的美丽画卷。为了让更多人领略中医香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中医香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充分利用现代社交主流媒体,制作中医香短视频、发表图文故事,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提高认同感;二是深入挖掘中医香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结合VR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其创新与发展,助力中医香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孔子学院等平台积极宣传,同时,举办论坛、文化节等活动,推进交流,增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互鉴,推动中医香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医香文化的养生哲学尤为珍贵,其平和、调和的理念,既有助于调节个体身心健康,也有益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医香,这一古老而智慧的文化,值得我们加倍珍视并传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香文化必将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杨岗.先秦以至秦汉的薰香习俗文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174-179.

[2] 宋鑫,朱朕,蒋维昱,等.明清香文化对中医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1):6363-6366.

[3] 英国香料工业概况[J].上海日用化工,1976(03):81-83.

[4] 傅京亮.中国香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8.

[5] 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1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05):58-63.

[6] 孙灵芝.明清香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7] 包来军.明朝香料朝贡贸易与西欧香料战争贸易比较[J].兰台世界,2013(02):139-140.

[8] 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J].广东社会科学,2016(06):129-139.

[9] [波兰]卜弥格.卜弥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医西传[M].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 赵士第.明清徽州医者与地方社会[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11] 张梦琳.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香文化丝绸之路传播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3.

[12] 王为群,周俊兵,王银泉.明清之际中医海外传播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7):914-915+950.

基金项目: 1.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基于守正创新理念的中医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JXYJG-2021-173);

2.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课题 “面向数字化发展的中医药教育国际公共产品构建与供给研究——以 《中医香疗学》为例” (22YB144)。

作者简介: 余静,女,汉族,湖北石首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及中医药跨文化传播;

刘树琴,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跨文化传播;

叶年华,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文献及中医药跨文化传播;

邓金艳,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