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社交对大学生线下社交影响的研究

2024-12-02 00:00:00洪明申煊煊张坤媛陈致
国际公关 2024年21期

摘要:本文旨在以 “微信”这一典型线上社交平台为代表,对当代大学生线上社交对线下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指出大学生线下社交萎缩甚至恐惧的社会现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改善线上社交所造成的社交障碍问题,让大学生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做到线上线下社交同步发展,实现社交正常化,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线上社交;负面影响;线下社交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使线上社交成为大学生生活日常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社交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 2023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10.92亿,其中10-19岁网民占比14.7%,20-29岁网民占比13.7%,共占比28.4%。在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线上社交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87.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线下社交时患有 “社恐”,即社交恐惧,表现为对社交场合不同程度的恐惧。

微信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社交工具,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与周围同学的沟通交流。然而,正是这种便捷性也使得大学生对线上社交产生了高度依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依赖线上社交可能导致线下社交能力的退化和社交恐惧症的加剧,具体表现为在网络上沟通顺畅,而面对面交流时则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线上交流时表现得活跃而自由,但在现实社交场合中却显得拘谨甚至回避。

长久地依赖微信等线上软件进行社交,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沟通能力带来了挑战。长期依赖线上社交可能导致孤独感的增加和周围人情感交流的缺失,以及对真实人际关系的疏远。社交媒体的发展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也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变得更加疏离。网络虚拟社交的弊端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依赖性,还降低了他们的独立思考性,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交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

本文旨在以微信为例,深入探讨大学生线上社交对线下社交的负面影响。通过详尽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大学生对线上社交的依赖程度及其对线下社交的影响,揭示线上社交导致线下社交能力退化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从社交对象、社交时长、社交内容、社交心理以及社交态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线上线下社交的同步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线上社交的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个人以及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谢蝶 (2022)从新媒体出发,认为 “社恐”是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状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聚焦新媒体的各种特性对 “社恐”大学生社会交往产生的影响;[1]卢沫楠 (2023)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发现社交恐惧主要源于非病理性社会感知失调,重新定义了 “社恐”,认为它是大学生常见的社会关系异化表现;[2]陈圣军等 (2023)指出,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提出应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 “虚实和谐”,构建 “全面发展”的自我。[3]

(二)国外研究现状

Jimenez (2015)曾用数据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引入和使用对年轻人互动和沟通产生的负面影响;Catherine So-kum Tang等 (2017)以新加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在线网络社交成瘾的大学生容易患上行为成瘾和情感障碍的并发症,影响其线下社交;Tyagi等 (2022)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与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商呈现负相关性,网络社交会对其线下社交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Rui She等 (2023)通过调查发现,高强度的网络社交会造成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的下降,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交焦虑。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注重于线下社交障碍方面,本文聚焦于线上社交对线下社交的负面影响,探究大学生更倾向于线上社交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研设计

(一)调研范围和调研对象

本研究的调研范围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调研对象为本科学历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结果的公平客观,将采取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同时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性别、年级、专业的区分,来调查了解大学生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的情况。

(二)调研方法

1.案头调研法

案头调研法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借助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ScienceDirect期刊数据库等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大学生线上线下社交研究现状,为本文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研法,通过问卷星平台制作发放问卷。团队所有成员参与实地调研,进行问卷发放填写。问卷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线上社交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线下社交基本情况。同时,问卷中的社交对象仅包括同学、朋友、网友,不包括亲人、老师等。对于收回的问卷利用Excel表格根据填写时间和重复答案进行有效筛选,并将筛选出的有效问卷数据导入SPSS进行数据分析,以完成论文实证方面的撰写。

3.深入访谈法

本次调研选取了各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大学生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的基本情况。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共进行了14次座谈,每次时长30-40分钟,座谈学生共34名。

(三)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从社交对象、社交时长、社交内容、社交心理、社交态度五个自变量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共有32个问题,从线上、线下社交两个方面分别调查学生的社交选择。问卷中的大部分问题采用 “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测试,方便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并对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

三、调研分析

(一)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一共选取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347名本科生,共收集到29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女学生分布较为均匀,男生150份,占比50.85%,女生145份,占比49.15%。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本次调研对调研对象类型的要求。

(二)社交情况

社交对象:大学生线上社交对象中,朋友得分为3.03,同学得分为2.85,网友得分仅为1.44;线下社交对象中,朋友和同学依然得分较高,网友得分仅为1.14。

社交时长:平均每天微信社交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2.71%,2-3小时和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共占比39.33%;平均每天线下社交时长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3.9%。

社交内容:大学生多是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爱好、交流情感等。

社交原因:大学生选择线上社交的原因大多为 “沟通方便” “不需要与人面对面”接触。参加线下社交活动的原因中,“班集体的要求”“朋友的邀请和要求”“自己社交的需要”占比均达到70%以上。

社交心理和态度: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线上社交能够满足自己社交的基本需要,并且相比线下交流,更愿意使用微信进行线上交流,同时,在线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比线下更为直接。至于线下社交,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遇到不熟悉的互动对象时会感觉紧张、有压力,虽然有将近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更为重视线下社交,但是,在进行线下社交时,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呈现的社交表征为 “社恐”。另外,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缺乏线下社交会导致线下认识的朋友减少,也会使交友变得更加困难,人际关系变得疏离,性格变得孤僻,难以融入社会生活。

(三)卡方检验与相关性检验

将线上微信社交时长与线下社交时长导入SPSS进行卡方检验,渐进显著性 (双侧)结果为0.002,小于0.05,证明线上微信社交时长与线下社交时长有显著相关性。将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相关检验分析,发现线上社交时长与线下社交时长呈负相关,即线上社交时长越长,线下社交时长越短。

四、发现问题

(一)线上社交时间较长,挤占线下社交时间

通过对大学生线上社交时长和线下社交时长的统计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线下社交时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线上社交时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总体社交时长。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微信进行线上社交能够传输文件、图片等工作、学习信息,同时,线上沟通也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因此,会优先选择线上沟通的方式。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线上社交,占用了本该是线下社交的时间。由于线上社交消耗了大部分精力,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线下社交时会觉得力不从心,于是拒绝线下社交。

(二)过度依赖线上社交方式,导致对线下社交的退化和恐惧

除了因为线上社交时长占据大部分线下社交时长的原因外,还有更多大学生在问卷和访谈中表示,通过微信社交,借助于表情包、图片、视频等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但由于过度使用,导致这些原本是辅助社交的内容,演变成了大学生隐藏真实的自己、避免尴尬、不与他人面对面社交的借口。因此,一旦遇到需要进行线下社交的情景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安全感,导致线下社交的退化。

(三)大学生个体的社交圈较小且固定,难以破圈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入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线上线下的社交对象都较为固定,同时,社交对象数量较少,大多为2-3人,线上线下社交对象基本为同学和朋友。很多大学生沉溺在固定的网络社交圈中,拒绝主动社交,甚至逐渐减少与固定社交对象的线下社交时间,仅依赖于线上社交。

(四)线下社交的内容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大学生线下社交内容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 “朋友聊天、交流情感”,其次是 “学习讨论” “班级或社团集体活动”。对这三项社交内容进行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除了能与朋友沟通交流外,另外两项社交内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动因素,大多是因为 “班集体的要求”“朋友的邀请和要求”“自己社交的需要”,而不是因为社交内容的吸引力。

五、对策建议

(一)抓住潮流趋势,打破刻板印象[4]

比如,可以利用测MBIT来打破界限,让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建立社交认同与归属感,以此引起性格共鸣,产生话题。让大学生找到自身性格的闪光点,不再拘束于自己是 “i人”还是 “e人”,超越外向与内向,在生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的MBTI“情感茧房”中获得身心放松的满足感,提高线下社交意愿,增强社交自信,在人际社交中发现自我,认同自我。

(二)发展“搭子”社交,构建社交桥梁

受中国传统 “人情”文化影响,当代青年社交关系紧密而复杂,导致他们在维系人际关系时倍感疲惫,渴望在真诚交往与合理界限间找到平衡。[5]以抖音和小红书上爆火的各种 “旅游搭子”“运动搭子”为例,“搭子”社交中所表达出的社交观点为 “精准陪伴”和 “价值共享”。当线下社交不再只具有利益化,抛除一些不得不维护的 “熟人”观念,在没有情感负担的同时还能获得情绪价值时,大学生才会更愿意选择线下自主社交。

(三)利用线上平台促进线下互动

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来组织线下聚会和活动,可以有效地将线上社交转化为线下社交。同时,创建线上社区或论坛,专门用于讨论和策划线下社交活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交参与。此外,为感到社交焦虑或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以及提供资源和信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线下社交活动和群体。以这些措施共同助力大学生建立自信,克服社交障碍,实现健康的社交发展。

六、结束语

本文从最初的问卷设计到发放与统计,再到深入访谈,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线上社交对线下社交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频繁活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但同时也造成了线下社交萎缩和社交恐惧症加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的互动中来,优化线上社交平台的使用方式,倡导适度和健康的使用习惯,避免因过度依赖线上社交而忽视线下交流。

参考文献:

[1] 谢蝶.从现实 “社恐”到虚拟 “社牛”: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1):19-21.

[2] 卢沫楠.“媒体等同”视角下大学生 “社恐”的成因与疏导[J].中国报业,2023(04):94-95.

[3] 陈圣军,毕红梅.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危机检视、泛起成因及消解[J].中国青年研究,2023(08):113-119.

[4] 游志纯,赵玥颖.i人,e人?:青年 “MBTI热”现象的分析与审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4(07):83-92.

[5] 黄越,李勇,叶明,等.“搭子”社交:当代青年体育参与的内涵特征、生成逻辑与发展面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 44(03):39-46+128.

基金项目: 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编号:202411047007。

作者简介: 洪明 (通讯作者),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现任市场营销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网络营销;

申煊煊,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社交和网络营销;

张坤媛,女,壮族,广西桂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社交和网络营销;

陈致,女,汉族,福建龙岩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社交和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