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冷官”莫坠青云志

2024-11-30 00:00:00刘奇山
党员文摘 2024年22期

古之“冷衙门”,俗称“清水衙门”,其官称为“冷官”。唐代诗人张籍《早春闲游》:“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官。”宋代文学家陆游《登塔》:“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杂识》:“学博向称冷官,以其位卑禄薄,不能自豪也。”不难看出,古之“冷官”,多指地位不重要、事务不繁忙、俸禄不多的官职。这些官职少有事务缠身,也落得一身清闲,很多人为官至此,自然是一个“熬”字了得。

古时陕西镇安,山多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凡为官者多不愿来此就任。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这么一首诗:“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当地老百姓也更是自嘲:“上山碰鼻子,下山墩沟子,抬头掉帽子。”到这个地方做官,名副其实是“冷官”。

清代镇安知县聂焘,是湖南省衡山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聂焘骑着马,也许是骡子,到镇安上任来了。那年他54岁,在镇安,上了50岁的人,都叫老汉。聂焘是进士出身,又生在南岳衡山这样山川秀丽的地方,家庭生活相对富足,上下几代都饱读诗书,突然被朝廷派到秦岭深处一个山沟的小县来,心里自是有些不快。他在给朋友的信札中发牢骚:“为报先生春睡熟,道人轻撞五更钟。”从中可以窥见其做好了“闲熬”的思想准备。

其父聂继模是个明白人,对聂焘这种“撞钟”思想写了一封长信诫勉,“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莫把上司的宽容当作“偷安藏拙”的借口,莫因地僻、官小、责轻而磨钝意志。要求聂焘“无事寻出有事”“晚眠早起”养成习惯,以便“后来猝任繁剧,不觉其劳,翻为受用”。“冷衙门”里做官,多亲力亲为常积尺寸之功,不可当逞一时之勇、匹夫之能。“冷衙门”往往积习严重,有时小的成绩上司虑其不易亦放大褒奖之。聂继模劝之:“偶有微功,益须加勉,不可怀欢喜心,阻人志气。”这封《诫子书》被录入清朝《政令全书》,书里是这样评价这封信的:“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在历代家训中堪称上乘之作。”

电视剧《于成龙》里也有一段剧情:40多岁的于成龙到边远烟瘴之地广西罗城任县令。广西巡抚金光祖不要其在罗城干啥大事,只要求其待满3年,并答应将他调到广西好的地方。金光祖认为在偏远艰苦之地任“冷官”,待着就是贡献。不同的是,于成龙在罗城采用“治乱世,用重典”方法,消除内忧外患,奖勤惩惰恢复生产,并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3年就使罗城得到治理。

古语说:“冷衙门里好做官。”不是“冷衙门”真的无事可做,而是在很多人眼里,“冷衙门”少有政绩,升迁无望,得过且过混日子相对容易。“冷官”,上级要求与“热官”大有不同,被贴上“放心官”标签,只要待着不出事就是过关,好事轮不上,坏事摊不着,偶尔犯些小错误,也是“睁只眼,闭只眼”,造成“冷官成闲官”。长此以往,就没有了干事锐气。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因衙冷而避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相比京官,是到了“冷衙门”。但其承旧制,重修岳阳楼;喜建学,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修筑偃虹堤……“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赞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欧阳修嘉其“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

宋代官员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当官是服务,而非享受。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为官一任,或“好衙门”,或“冷衙门”,都当尽职尽责。“冷衙门”固然“历史欠账”多,百废待兴,没有前任官员打下的好基础。比如一些偏远之地,条件自是艰苦,正是大有可为的好地方,则遇冷而进,少些许苦熬,多些许苦干,亦能大有作为。

清代诗人袁枚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夫志当存高远,不忘初心之念,不坠青云之志。“冷衙门”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更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摘自《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