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安徽考察,走进谷文昌纪念馆。这同华诞庆典之一,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有着共同的价值指向。
无论是立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还是荣获勋章奖章的战斗英雄黄宗德、“人民工匠”许振超、窑洞医生路生梅、在“生命禁区”守边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生择一事、一生践一诺,何惧青丝染霜,哪怕千难万苦也甘之如饴。
新时代新征程,为何一次次托举英雄模范登上时代的讲台,以最高礼遇去褒奖他们,以崇敬之心去学习他们?习近平总书记在颁授仪式上的话语重心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英雄模范的精神凝聚、价值沉淀,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它足以让一名初中课堂上听了焦裕禄故事的少年,多年后在工作岗位上饱含深情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下“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那些荡气回肠的诗句。细想,焦裕禄任县委书记,在兰考工作不到两年时间,又能改变多少山川面貌?留下来的是宝贵的焦裕禄精神。“生也沙丘,死也沙丘”,激励着无数人继续前行,去完成未完成的事业。
谷文昌也是如此。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注意到一个细节,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东山年轻的后辈逢年过节仍会“先祭谷公,后拜祖宗”。习近平同志深为感动、深受启发,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来离开福建到浙江,他又在“之江新语”专栏写下以谷文昌为主角的《“潜绩”与“显绩”》,汲取的精神力量激荡久远。
一切伟大事业都在接续奋斗中推向前进。
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常以登山喻征程。14亿多人的现代化,何其伟大又何其艰巨。脚下每一步的攀登,都是英雄意气的聚力,都有万众一心的伟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昔日硝烟漫、战火起,一抔热土一抔魂,为有牺牲多壮志。到了建设时期、改革时期,人们在筚路蓝缕中跋涉。白手起家的艰辛、摸石头过河的勇毅,天翻地覆慨而慷,多少英雄豪杰,多少风流人物!
谷文昌、焦裕禄,还有廖俊波、杨善洲……这些扎根基层的英雄模范,平凡、普通。他们的故事,看似平静,却波澜壮阔;听来无声,却久久回响。
翻开中ItXHg7p52iPdJA5PW9Hbgw==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以英雄人物命名的精神,但更多的是英雄的群像,是共产党员的群像,是人民的群像——
老西藏精神里,有孔繁森,也有广大“缺氧不缺精神”的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精神里,有张桂梅、毛相林,还有“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的脱贫岗位上的奉献者;伟大抗疫精神里,有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也有挺身而出的“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名单很长很长,就像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谁把丰碑刻在人民心里,党和人民定会把他们载入史册。
新时代,从接烈士遗骸回家到设立烈士纪念日,从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大智治制。今天的我们,也将更多目光望向民族脊梁,望向这些闪亮的星。
习近平总书记的闽皖行,还有一场同谷文昌纪念馆有着关联的日程安排:到合肥滨湖科学城,那里荟萃了近年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飞跃,令人感佩。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到今天,在高新技术讨不来也要不来的今天,于夹缝中突围,在疾风骤雨、惊涛骇浪中向新而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怀揣科学家精神,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人生能有几回搏?从大兴安岭的皑皑白雪到南海之滨的灼灼烈日,各领域各行业,无数人平凡着又伟大着,共同托举起的,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
时间的脚步不停歇。绿树成荫的谷文昌纪念馆,人流如织;在育才造士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焦裕禄和谷文昌的半身雕像遥相呼应;大江南北的红色革命纪念地,迎来又一个岁月静好的清晨;亿万人民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懈耕耘……英雄模范的身影已经融汇于滚滚人流,英雄模范的精神充盈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精神、品格、风骨、气节,已然成为时代的风尚,并在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实现精神生命力的永恒。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