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神童”:在反腐风暴中“出局”

2024-11-30 00:00:00尹洁
党员文摘 2024年22期

2024年9月19日,当“终身禁赛”这个词与“王天一”这个名字绑在一起时,许多人感到错愕。

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天一身上的标签是“象棋神童”“特级大师”,现在却是“买棋卖棋”“操纵比赛”。

这个被称为“中国象棋第一人”的顶尖棋手,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录音事件”的发酵

2023年4月,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王跃飞与郝继超的一段通话录音在网上流传。录音中提到王跃飞与王天一参与“买棋”,甚至用电脑软件作弊操控比赛。这段录音一经曝光便引发广泛关注。

几个月后,已退休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实名举报行业乱象,同样提及有势力“公然使用电脑软件以及现代化科技手段操纵、包办国内各种大型比赛的胜负与奖金分配”。

柳大华表示,有少数棋手将象棋作为买卖胜负、受贿牟利的工具。随后,柳大华的弟子、中国象棋大师党斐也实名举报,表示已经将长达90分钟的录音文件转交相关部门,并愿意全力配合各项调查取证。

此事引起了中国象棋协会的高度重视,会同有关方面开展深入调查发现,王天一、王跃飞等运动员确实存在买棋卖棋操纵比赛等违规行为,“时间跨度长、频次高,性质非常恶劣,情节非常严重,对象棋运动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

2024年8月,王天一被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规定,经研究,中国象棋协会给予王天一、王跃飞终身禁赛、撤销由该协会授予的包括特级大师在内的所有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止二人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从“神童”到“棋王”

1989年,王天一出生在北京。9岁时,他被启蒙老师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象棋比赛,获得了全市第二名。

北京棋院少年班的教练看中了这个“神童”,把王天一招了进去。

由于白天要上学,并参加其他兴趣班,王天一每周只能花4小时在棋院学棋。尽管如此,2001年、2003年、2005年,他3次获得全国象棋少年锦标赛冠军。

16岁时,王天一晋升为中国象棋大师,随后开启了一系列“高光时刻”:

2012年,王天一获得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成为新的“棋王”,并晋升为象棋特级大师。

2014年,王天一获得象棋棋手等级分全国第一名,且连续“霸榜”直到今年。其中在2023年,王天一的等级分达到2800分,创下中国象棋施行等级分制度以来的历史新高,因此有了“中国象棋第一人”的称号。

这些纪录堪称光鲜,但王天一早年的职业生涯也留下过污点。现在回看,似乎是一种先兆。

2012年,全国农民运动会揭露多名专业运动员资格造假参赛,其中就包括王天一。当时他用了“王天奕”的名字,代表北京队夺得男子快棋冠军。

事情被曝光后,王天一公开致歉:“关于此事我已深知悔过,并将以此为训,提高自己的棋品棋艺,以更好的面貌为象棋事业贡献力量。”

12年前的话,如今读来显得格外讽刺。

从“默契棋”到“买棋卖棋”

王天一被警方调查后,有业内人士披露了更多关于比赛作弊、“买棋卖棋”的细节。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象棋比赛中一个常见作弊方式,就是棋手随身携带信号发射器,向场外同伙发送棋局信号,同伙使用AI获得最佳招法,再发送给棋手。

一名体育圈内人士说,象棋界的“买棋卖棋”源自“默契棋”,也就是所谓的“人情棋”,其性质与某些球类项目中的“默契球”相似,“本质上也是打假球、下假棋”。

因象棋圈子较小,相对封闭,棋手之间普遍比较熟悉,而且往往存在师徒、师兄弟的关系。于是在一些比赛中,棋手们会通过下“默契棋”来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

财经作家、评论员崔传刚表示:“高额奖金和排名积分,商业赞助和广告收入,对利益的争夺增加了棋手之间的竞争,也成为某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的动力。此外,技术的发展,比赛管理漏洞,监管不足和缺乏惩处力度等因素,则为某些腐败和作弊现象创造了生存土壤和生长条件。”

崔传刚认为,体育产业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旦陷入无序发展或监管缺失的状态,必然引发腐败。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加强行业自律,二是要扩大舆论监督,三是监管必须到位。王天一被终身禁赛已经释放了一个明确的监管信号。未来只有多措并举,才能维护象棋运动的纯洁性和公正性。”崔传刚表示。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