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20年:如何更好回应群众关切

2024-11-30 00:00:00李桂
党员文摘 2024年22期

“这位胡专员究竟是什么级别呀?”2024年9月初,因为在一档电视问政节目中的“犀利发问”,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走红网络,这也让问政类节目再次进入观众视角。

2005年,甘肃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被视为此类节目的开端。此后,类似“一把手推动”成了多地电视问政节目的共同特点。

电视问政栏目沉浮近20年说明了什么?其背后又折射出党员干部和群众怎样的期待?

“没有彩排”

陈鹤走红的视频片段,来自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大冶电视问政》节目播出的第15期。这期节目的主题与12345便民服务热线回复情况有关。

录制节目时,在台上接受问政的是各单位的“一把手”。陈鹤说,这是大冶市委书记点名要求的。

按照节目流程,播放暗访短片后,相关负责人会当场就问题进行回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观众对回应进行满意度投票。

陈鹤的“出圈”点评发生在满意度投票之后。“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胡专员多次提到,群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求群众大公无私,其实反过来,恰恰就是为了便于自己偷懒。”

“节目是没有事先彩排的,我的点评也都是现场发挥。”陈鹤表示,每期节目正式录制前,她会根据节目流程和暗访短片的文字脚本等材料提前做功课,查阅相关政策规定等。

“接受问政的单位不知道暗访短片曝光的是哪个点位、哪方面的问题,更不知道主持人会问些什么。”陈鹤解释,“同样,在节目中,接受问政的单位会如何回答及回应,我也是无法提前知晓的,所以我的点评只能是现场发挥。”

谈及引起热议的第15期节目,陈鹤表示,这期节目讨论的电线杆、渣土车等问题都是通过12345便民服务热线收集上来的“很小很具体”的事情。

“按理说,这些都是简单的问题,有常规解决渠道,但都没有得到解决,这就反映出当地12345工作存在不足。”陈鹤说,因此,大冶市纪委监委就提出,要通过这期节目促进当地改进工作。

近年主流在“县一级”

在《大冶电视问政》走红前,电视问政类节目已经拥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这和时任甘肃省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有关。

2005年5月,兰州市委办和政府办联合发文,将陈宝生提出的“一把手上电视”的设想变成书面决策,并确定了第一批受访单位名单。

“挺汗颜的。”时隔20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时任兰州电视台副台长汪小平如此评价,“这种把政府工作和现代传媒结合在一起的事情,作为媒体人总该想想吧,但我们连想都没想到。”

汪小平回忆,当时,陈宝生提出,希望“一把手”在面对镜头时,能让老百姓更直观地感受到各部门都在做什么、怎么做。基于此,汪小平建议节目就叫《一把手上电视》,“直接、响亮,也能体现栏目的意图”。

建议被采纳,栏目的名字也确定了,接下来要确定的是哪位“一把手”先上电视。汪小平找到陈宝生,“这个事你恐怕得带头上。你不做榜样,别人可能会不重视这个事”。很快,陈宝生答应了。

参与首期节目录制的,除了陈宝生,还有兰州市32个委办局的“一把手”。

此后,包括湖北省武汉市《电视问政》、北京市《向前一步》等在内,一批电视问政节目开始涌现,节目主旨也从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多个层面。

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拥有243档电视问政节目,分布在全国169个地级或以上的城市。

不过,在陈鹤的观察里,近年来,录制电视问政节目的主流“在县一级”。

倘若县委书记想要有所作为,电视问政就会成为有效推动工作的手段,“用舆论压力,用老百姓和民间的压力来倒逼干部作为”。

“秀”也会失控

作为国内较早录制的电视问政节目,《一把手上电视》诞生了不少“名场面”。

在《一把手上电视》正式录制前,汪小平问陈宝生,能否不提前准备提纲。汪小平记得,陈宝生沉吟了一下后问他:“如果你事先不给我提纲,你能提到最尖锐的问题是什么?”

“民生类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在作秀?”汪小平回忆,陈宝生想了一下,然后说了句:“好,我明白了,那就这么办。”

不久后,前述问题被汪小平带到了节目现场。面对摄像机,陈宝生给出的回复是:“如果我们做一些事情对老百姓有好处,对老百姓有用,能够切实帮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秀我愿意天天作。”

武汉市广播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是直播,“秀”起来更难。

《电视问政》主要策划人胡桂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视问政中许多直播元素的运用,比如说有一些所谓的‘挖’,或者说悬念,或者让它有一些故事,呈现一些细节,这些东西都应该是‘秀’的技巧,是电视传播的技巧”。

叶青曾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曾以嘉宾身份多次参与录制《电视问政》。他介绍,从《电视问政》现场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内容是可控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控的风险。

叶青说,2015年初,在录制《电视问政》时,一名嘉宾现场向时任武昌区委书记提问,要求他当场背诵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该区委书记花了45秒,磕磕绊绊地背出了全文。

上下两层共同需要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至今,一个客观现实是,相较于解决具体问题,普通网友更感兴趣的或许是官员们在节目中的表现。

“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官员的表现不是一日之功。可能有领导素质原因,也可能有语言或肢体表达原因。有的领导会写,会拿着稿子念,但到了现场他有时候表达得并不好。”作为参加过多期电视问政节目录制的学者赵振宇解释,“电视问政的重点在于通过双向沟通,促进问题解决,不是说领导干部出丑了,电视问政就办好了。”

相较于节目开播之初的“轰轰烈烈”,而今,一些还存在的栏目,已有不同程度的“转型”。

2008年,陈宝生调离兰州。汪小平记得,大概3年后,《一把手上电视》改版成《民生民情大家谈》。《电视问政》后来也逐渐从“问政”向“问策”转变:过去“节目曝光问题——负责人解答”的模式,变成了嘉宾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不过,与之相对的是,虽然每档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周期长短不一,但这种节目类型却一直存在,不同的电视台在不停推出新栏目。

“这类节目能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在于满足了上下两层的共同需要。”在陈鹤看来,电视问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上层,地方主官需要把它作为改进干部作风、优化当地政风的抓手;在基层,普通百姓需要更直接的、能反映自己诉求的渠道。

(摘自《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