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唠叨、用时没人”的教育时机令人抱怨诟病,集中一个时间段搞“大呼隆”教育无法契合干部的内心需求,纪律教育必须在抓住关键节点进行“全周期管理”上下功夫。
纪检监察干部结合长期办案经历,总结出“29—30岁现象”和“40岁现象”。前者是年轻人刚成为领导干部的大致年龄,后者是一些年轻干部晋升到一定级别、向上无望的年龄,这两个年龄段违纪违法的年轻干部较多,如果组织上能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开展教育、及时提醒,或许可以防止他们“早节”失守。
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有阶梯,腐化堕落也有相应的客观规律。如同种树一样,到了一定时刻必须培土施肥、打药驱虫,养护不及时就有可能出问题。我们从调研了解到的问题有:“育种时不培土”,年轻人入党入职时没有受到及时有效的纪律教育,“地基”不扎实,初心不纯,难免在日后跑偏走歪、防线失守;“萌芽时不扶正”,知道年轻干部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以为意、无暇过问,导致错过最佳矫治期,小病拖成大病;“拔节期不防病害”,年轻干部即将走上关键领导岗位,没有及时教育提醒,使其登高跌重、坠入深渊;“病害之后不养护”,对问题干部一处了之,不教育不挽救,令年轻干部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最终不可救药。
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讲求时机和节奏。只有抓住干部成长进步的关键节点,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纪律教育,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才能实现防止成长“黄金期”变成贪腐“危险期”的良好效果。
如何把握时机?不少受访干部都提出“全周期管理”办法——初入职场树规矩:思想政治上补足“钙”、履职能力上充好“电”,在修身律己、遵规守纪上绷紧“弦”;初尝权力灭“心火”:不被权力冲昏头脑,不被“围猎”蒙蔽双眼,不被腐蚀扭曲行为;受挫迷茫多鼓励:交心谈话疏导负面情绪,教育其经济窘迫不伸手、婚恋受挫不失志、交朋处友不出格,防止掉进“陷阱”;受到处分多关心:促膝谈心式回访教育,帮助其树立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重新振作。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