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生力军,不仅要牢牢掌握业务知识,更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2024年以来,各地区不断加强对新入职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采取参观教育基地、出镜说纪、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提高新入职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免疫力。
“从柔弱的秧苗,长成颗粒饱满的水稻,这一过程渗透着劳动人民的精心呵护,恰如一名年轻干部的成长,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纪委监委组织十几名年轻干部,来到象山区“润心田野”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暨青年干部教育基地,把纪律教育课堂搬到“田埂”上,开展集党性教育、廉洁教育、思政研学于一体的体验式纪律教育活动。
在教育基地里,随处可见扁担、簸箕、秤盘等,每一个物件,都代表着一个清廉故事。
“秤和算盘启示我们,人人心中要有一杆秤。称量、计算要公平,守正无私是正道,贪恋金银陷囹圄。我们党员、干部,要算好人生七笔账,千万莫糊涂,要严守底线,才能称心如意、行稳致远、收获幸福。”象山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负责人将一个个物件背后的深远寓意娓娓道来。
该基地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三大主题建设,分别对应“一段思考人生意义的正气之路”“一段传播家风古训的清风之路”“一段坚守使命担当的信仰之路”。活动参与者可以在三段路中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和启示。
“大家好,我是安小纪。请大家跟我一起学习,这些行为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2024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纪委监委在微信端开设微课堂“安小纪带你学《条例》”,由年轻纪检监察干部出镜说纪,以短视频形式宣传解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全县年轻党员干部中引发热烈讨论。
让年轻干部说纪释法是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举措。为此,泉州市纪委监委组建了一支以年轻干部为主体的“刺桐清风”宣讲团,2024年以来,这支宣讲队伍已到泉州市各级单位开展宣讲40余场次。针对年轻干部群体特点,宣讲团还专门准备了“扣好年轻干部‘第一粒扣子’”等课程,教育引导全市年轻干部增强纪律意识。
泉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为年轻干部上好“入职第一课”。泉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以廉政谈话的形式,严格落实年轻民警“新进必谈、轮岗必谈、提拔必谈”,绷紧年轻干部的“纪律弦”;泉州台商投资区纪工委监察工委打造“青纪学堂”等平台,开展纪法专题讲座,让年轻干部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
“年轻干部正处在事业起步期,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党性历练、社会阅历、基层锻炼相对不足,遇到利益诱惑更容易迷失跑偏,拒腐防变的考验更大。”泉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泉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近年来查处的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典型,拍摄制作了一批警示教育片,引导年轻干部筑牢思想堤坝。
“警示教育会上通报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案例,这让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
“案例中的干部从一次500元的红包开始沦陷,到后面自我放纵,最终被查处,这告诫我们必须时刻做好自我约束,欲望的洪闸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
9月,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召开年轻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年轻干部代表纷纷对照案例深刻剖析并作廉政表态发言。
为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兴文县纪委监委选取全县年轻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编制成警示教育读本《蠹基之鉴》。同时,兴文县纪委监委还将警示教育课堂搬到法院庭审现场,打造“零距离”的警示教育课堂,组织年轻干部现场旁听,实现警示教育“面对面”。
为充分发挥警示教育“治未病”的作用,宜宾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宜宾市长宁县纪委监委通过开展一批廉政家访、举办一场“青”廉活动、开展一轮谈心谈话、发出一份廉洁倡议书、体验一次看护留置对象、撰写一篇心得体会的“六个一”廉政警示教育活动,为年轻干部念好纪律“紧箍咒”;宜宾市珙县纪委监委综合运用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旁听庭审、发放警示录、开展廉政谈话等方式,分领域、分层级、分类别“量身定制”警示教育“套餐”,不断提升警示教育的精准性、感染力,为年轻干部打好廉洁“预防针”,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
(摘编自广西纪检监察网站、《福建日报》、《四川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