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4-11-30 00:00:00李香丹刘环宇崔春爱许东元李香兰
科技风 2024年31期

摘要: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态学实验则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在医学教育中,构建适合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平台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延边大学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手段和模式改革的探索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医学形态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和效果。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ReformandInnovationinHistologyExperimentalTeachingundertheContextof"NewMedicalScience"

LiXiangdan1LiuHuanyu1CuiChunai2XuDongyuan1LiXianglan3*

1.ExperimentalCenterofMorphology,YanBianUniversityMedicalCollegeJilinYanji133002;

2.DepartmentofAnatomy,YanBianUniversityMedicalCollegeJilinYanji133002;

3.DepartmentofPhysiology,YanBianUniversityMedicalCollegeJilinYanji133002

Abstract:Experimentalteachingisanimportantpartoftheteachingsystemofmedicalschools,andmorphologicalexperimentsarethefoundationofmedicaleducation.Inmedicaleducation,constructingaplatformsuitableforhistologyexperimentalteachingandcarryingoutteachingreformsandinnovationsplayacrucialroleincultivatingcomprehensivequalitiesandpracticalabilitiesofmedicalstudents.TakingthemorphologicalexperimentteachinginYanbianUniversity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focuseson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theexperimentalplatformofbasicmedicine,theintegrationofteachingresourcesandtheexplorationof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andmodels,theaimistoimprovetheabilityandeffectofmedicalmorphologyexperimentineducationandteaching.

Keywords:medicalhistology;experimentalteaching;teachingreform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会于2019年4月在天津举行,会议强调了新工科、新医学、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发展,并提出了振兴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1]。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而后构建起生物医学平台,旨在培养具备卓越医学创新能力的人才,并进一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体系,旨在不断加强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2]。中国特色“新医科”教育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平台,优化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最终培育能够应用交叉学科知识进行拔尖创新的复合型人才[3]。在以“新医科”为背景的情境下,医学人才的培养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大医学格局”,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理论知识、掌握出色实践技能、致力于临床服务的高素质医学生,进一步提升其临床逻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4]。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性实验课程[5],该课程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流程,以创新性的实验方式进行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和分析正常及异常形态学变化的演化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根据“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6],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纷纷优化了形态学实验教学,搭建了各种形态学实验平台。如何最大化有效利用实验平台,全面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及道德修养,目前已成为促进形态学实验课程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平台建设

全国各个医学院校的绝大部分基础医学实验室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入手进行优化、整合与创建,与之相对应,延边大学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则于2006年9月成立。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我们在原有四大实验室的基础上(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与法医学四大实验室),于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将电镜室和预防医学实验室并入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本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校除了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外,还不断强化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目前,可开展形态实验学、人体解剖、局部解剖、麻醉解剖、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法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方面的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活动,既包括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也包括研究生的科研项目。

二、传统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常规分类视角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以及病理学等形态学相关领域,往往会被组合并归入整体范畴。过去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诸多的不足,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如主要以教师解说为主,教学视频和示教为辅助措施,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及扩散性思维能力。教学方式主要以灌输、模仿和论证为主,很难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尽管国内一些医学院校进行了增补实验课学时及展开综合性实验课程等有力的改革[78],但这些手段并不能满足对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开放实验室,打造“创新基地”

为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而构建的全开放实验体制给学生创造了各抒己见、独立研发的机会,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实验室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更加有趣。全开放实验教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能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以及自主开展各种实验技术操作,这些特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使之成为学生随时进行自主实验和创新的平台,并且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模拟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数字化切片库及教学应用

观察各类组织学标本是形态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标本存在多方面的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易损坏、颜色退化等问题。由于一些组织的供应不足,在标本遭受损坏时,对其及时替换变得非常困难,同时所制备出的组织标本量也无法满足本科教学所需的要求。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各类教学资源已得到广泛采用,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的趋势。为了构建一个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基础的网上学习交互平台,我们将数字教学平台系统应用到了我们的形态学教学实验室中,并配备了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组织学和病理学数字化虚拟切片库,通过形态学实验课,学生能够观察到高分辨率、全视野的数字化切片。数字切片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全自动显微镜所获取的各种组织切片图像传送至每一位学生,实现切片观察、数码摄影以及课堂互动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同时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很好地完成对真实显微镜切片观察的模拟。此外,这些数字化虚拟微观结构图库的丰富性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11]。

五、医学形态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本文针对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新内容、新要求,探索出符合其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大量学生观察分析多、动手机会少,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在降低验证性、重复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创新实验的原则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同时,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和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论证、自主设计、自主备课、自主完成实验,并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此外,在课余及假期中还允许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模拟操作练习或者暑期科研训练等,并通过加入动手操作实验等方式为其将来的工作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磨炼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互助学习为基础,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2],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自学和讨论,并且是以群体的形式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对团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由组长和助教对数字切片的学习和对实验操作的控制进行自我检查,并提出由一位学生进行汇报,以实现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带教教师针对每组学生的提问报告进行点评,以实现教学目标。

六、医学本科生对创新性实验的要求

医学本科生在学会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背景下,应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当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医学研究生应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具备科研能力,并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13]。本科期间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导致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14]。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79%的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实验设计、选题以及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存在诸多难题,认为本科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医学专业学生必须从本科生开始抓起,只有将临床知识和基础科研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新医科”的目标[15]。

七、提高对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实践的理解

当前很多高校医学专业普及“轻基础、重临床”的局面,权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在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而导师制是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过程中的主要的区别,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16]。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分班教学的形式进行培养,而在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不同,更注重导师制度的实施。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调了在本科阶段引入导师制对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导师制是高等院校执行的一种教学管理措施,目的在于提升本科教育的程度和品质,近几年延边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四位一体”导师制[17]。通过应用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制订了一系列适用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四个到位”为主要内容,包括全员加入、全程教导、文化交融及保障体制,培育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人文素质、精益求精、职业本领等方面提出高标准要求。学校在加强基础学科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并优化奖励制度,以解决创新实验中经费欠缺的问题,从而激发医学本科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浓厚乐趣,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新医科”为新的起点。当前,延边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国家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等方式,主动加入基础科研队伍中,提高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赛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619.

[2]张倩,魏延,陈慧芸,等.医教协同模式对强化本科生临床实践作用的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20,6(5):431434+456.

[3]张守华,陈俊国,王方芳,等.基于新时代多维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2,39(3):279282.

[4]许东元,沈明花,李香丹,等.综合性大学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6):14831484.

[5]韩卉,贾雪梅,汪学龙.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王建礼,王立赞,徐兴华,等.混合式教学在人体系统与功能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4):593596.

[7]肖德胜,文继舫,周建华,等.医学形态学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1):110112.

[8]张戎,王迎伟,郭军,等.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34.

[9]吴凡,许杰洲,杨棉华.医学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171173.

[10]车鹏程,孙红,黄晓鹂,等.构建独立学院形态学教学新模式的初探——以病理学课程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27129.

[11]危晓莉,姚根有,周韧,等.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8):889891.

[12]何志全,檀军,周怡,等.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课堂翻转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2):195197.

[13]蔡楠,翁侨,周玉皆.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科研训练需求问卷调查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1):123125+128.

[14]张宇,刘鲍,宋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山西青年,2022(1):9597.

[15]冷雪,陈晓琳,杜莹,等.新医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需求及创新实践的调研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4):4042.

[16]王淑珍,许志威,朱毅琼,等.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本科生导师制[J].医学教育管理,2022,8(3):265269.

[17]金丹,张学武.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医学本科生“四位一体”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6):14751476.

基金项目:202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医学专业形态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LJY202243611626);202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项目:新医科视角下“超声诊断技术与医学形态学可视化实践教学交叉融合”的研究(JGJX2022D52)

作者简介:李香丹(1976—),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形态学实验教学与研究。

*通讯作者:李香兰(1972—),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理学实验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