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寄生虫学”是一些临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但该课程目前存在课时有限、知识抽象、实验课时利用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是一项难点。贵州中医药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结合现有教学情况,设计和构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以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寄生虫学”课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为例,就教学问题分析、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效果及评价进行阐述及总结。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医学寄生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我国本专科院校医学相关专业中广泛开设。该门课程专注于研究人体相关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致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内容[1]。寄生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交叉学科,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医学寄生虫学知识,培养其在防控和治疗寄生虫病方面的实际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2]。
在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寄生虫学”主要面向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基础医学等专业开设,并作为这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寄生虫种类多而复杂,且教学内容很多涉及“解剖组胚学”“医学诊断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甚至“地理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需求较高[3]。同时在有限的课时中,既要有足量理论课时对书本内容进行讲授,也要求开展丰富的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因此,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优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以最大的学习效率掌握寄生虫相关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难题[4]。
“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了虚拟素材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可通过结合虚拟的教学材料和实体操作,从而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5]。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及智能化技术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驱动,也为“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及优化提供了基础[6]。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基于“虚实结合”理论,对“医学寄生虫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寄生虫课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为例,就教学问题分析、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及体会进行总结分析。
1“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安排少但教学内容多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广泛流行的各种寄生虫病在当今已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有些已经达到消除标准[7]。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相较于西医院校的学生,培养计划中多出数门中医学相关课程,因此“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学时数有相应的减少。贵州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学寄生虫学”学时数仅为36学时,其中还包括了8学时的实验,以及4学时的自主学习。无论是理论学时,还是实验学时都呈现严重不足的情况。
1.2形态学部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对于每一种寄生虫,教学过程基本按照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和防治五个方面依次介绍。对于形态学部分,其中不但包括成虫的形态,还包括其生活史各个阶段幼虫及卵的形态,内容琐碎且枯燥。课程结束后部分同学在教学评价中反映单从图片及视频无法建立对寄生虫结构的三维认知,存在理解困难。上述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1.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虽然讲授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现代化信息技术,例如图片、视频及示教片等,但仍然处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理解的模式。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因此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无法做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1.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
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在理论课部分讲授形态学和诊断相关知识,而后在实验课进行实际操作,由理论变为实践。然而由于实验课学时数少,往往存在上实验课时,距离理论课讲授已经过去几周甚至一个月的情况,此时便存在学生上实验课时已经对理论课所学的相关知识遗忘的问题[8]。这种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分离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设计时增加了重复教学内容,导致本来就不多的总学时在实际教学中的利用率下降,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2“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2.1“虚实结合”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中医学中,虚实结合的辨证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核心原则[9]。我们根据此理论,树立了“医学寄生虫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体观,建立了“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平台包括两大体系:第一大体系为“虚拟”体系,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视频示教片,设计蛔虫、丝虫、阿米巴、血吸虫及节肢动物五个版块,每个版块由若干示教片构成。由于寄生虫学存在许多书面文字或图片难以呈现的内容,因此示教片侧重对寄生虫形态、疾病及常见诊断方法操作的示教。第二大体系为“实体”体系,主要包括一系列重点寄生虫的实体标本、生活史实体展现、寄生虫病的实体病变标本。这些标本可以让虚拟的内容变得“眼见为实”,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真实的寄生虫形态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帮助学生从“虚实”整体观掌握这门学科的要点和内容。
2.2“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建立
对于“医学寄生虫学”,理论课所采用的图片及示教片为“虚”,实验课中的实验操作及标本观察为“实”。基于“虚实结合”原理,我们将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进行了融合与优化,将“实验”搬进课堂,将“示教片”结合到实验操作。
2.2.1“虚实结合”的翻转课堂理论教学模式
对于理论课堂,如前文所述,讲授过程中主要涉及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与防治。其中形态学部分最抽象,内容多且细,即便采用二维图片与视频也无法真实还原寄生虫现实形态。因此我们将实验室标本直接引入理论课堂,将部分纯理论内容转为“实验与理论结合”模式。同时对于形态学部分,由传统讲授方法改为翻转课堂[10],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标本的形态,自主获得形态学结构知识,同时与书本、图片对照,将获得的形态学知识在课堂展示。最后由教师统一进行总结归纳,实现由虚拟的理论变为“虚实结合”的翻转课堂新模式(表1)。
2.2.2“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对于实验部分,本课程实验学时只有8学时,具体只能安排4次实验,每次2学时。实验内容分别为线虫实验、吸虫及绦虫实验、原虫实验和医学节肢动物实验。实验内容主要为寄生虫成虫及卵形态学观察及常用诊断方法的操作。以往实验课的流程主要包括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寄生虫大体标本观察,寄生虫卵显微镜观察,诊断方法教师操作、学生实际操作等步骤。其中知识复习及教师示范操作占用了实验时间,导致后续实验操作时间紧凑。因此我们将“虚拟”资源引入实验课程,将知识复习和教师操作统一转变为示教片“虚拟视频”演示,虚拟视频知识复习更直观,示范操作更省时标准,避免了学生“围观”时的拥挤和教师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意外状况。同时由于形态学标本观察已转入课堂,那么学生将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优化后的实验课流程为示教片播放、显微镜观察寄生虫卵、实际操作寄生虫诊断方法,这样一来大幅提升了学生动手部分在实验课中的占比,将虚拟与实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表1)。
3“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效果及评价
通过在“医学寄生虫学”课程中引入“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实现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空间和思维能力培养。课程结束后,教师设立了调查问卷,旨在获得学生对“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以及意见建议。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并且希望在以后教学中继续使用这种模式(表2)。大多数同学支持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如下:(1)“眼见为实”比PPT上的图片更容易让人掌握寄生虫的形态,同时讨论要比教师教有趣得多。(2)希望之后可以把显微镜观察也融合到课堂上来,这样在学习虫卵的时候就更加方便。(3)个人觉得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更容易达到教师说“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4)实验标本有点少,很多组讨论的时候标本还在别的组,建议增加标本数量。
结语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中医药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牢固掌握寄生虫学相关知识可以为学生将来的专业课学习及临床工作提供知识基础。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寄生虫学课程中,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模式单一、虚实分离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是对现有教学内容及模式的优化,学生能够较快适应这种新的模式,并从中受益。中医药院校“医学寄生虫学”一般存在课时有限的问题,而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为其他中医院校“医学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谭百宏,王艳玲,郑敬彤.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新时代的挑战和发展方向[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40(05):635641.
[2]张俊荣,张紫芳,龙绍蓉,等.人体寄生虫学在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热带医学杂志,2023,23(10):14971500.
[3]车萍,郭英慧,韩涛.中医院校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7):27032705.
[4]高雅楠,佟书娟.中医院校寄生虫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1):99101.
[5]陈娇婷,肖南,温丽娟.虚实结合实验模式在药剂学实验教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1):3032.
[6]刘爱虢,徐志晖,孙丹,等.虚实结合的航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9):2123.
[7]陈琳,曹淳力.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3,21(04):181185.
[8]王英,钟赛凤,李丽花,等.“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和优化策略探讨[J].科技风,2023(24):9092.
[9]程青青.虚实结合情境教学模式在中医脑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2):177178.
[10]周良武.基于“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13.
基金项目: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中医教学工程合字〔2023〕62号)
*通讯作者:罗瑞熙(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