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契合程度。会计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互联网+”背景影响下,开始注重会计专业的数字化实操技能培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和智能化操作素养。会计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手段和方式,近年来备受行业关注,既符合中职会计育人转型的需求,又符合财税智能化的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会计事务专业竞赛特征基础上,指出其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会计专业竞赛育人的优化策略,希望其能为教育行业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中职;会计;竞赛育人;互联网+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影响,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智能化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中职院校积极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将会计专业竞赛纳入职教改革的内容中,实现竞赛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信息化能力,从而助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为此,中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竞赛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寻求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案,以适应新经济模式下对财务人员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态势,也给财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影响下,传统会计朝着智能财税转型,财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础会计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大数据应用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部分账务处理类人工内容已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传统会计朝着智能财税转型不仅能够满足企业智能化会计核算、数字化财税管理的需求,还能够极大提升财会行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节约财会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财会人才的高要求、高需求背景下,中职院校改变了教学策略,由重理论转为重实践,通过鼓励竞赛参与的方式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以此满足企业需要的智能化数字人才[1]。
二、会计事务专业竞赛的特征阐述
(一)具备先进性特点
中职院校是会计事务竞赛的主办方和主要参与者,参赛人员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以此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受到国家会计、税务制度调整、会计行业变化等因素影响,会计事务竞赛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较强的变化特点和先进性。竞赛内容会根据政策、行业变化进行调整,用最新的专业知识考验学生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智能财税基本技能赛为例,主要分为财务共享业务处理、纳税事务处理、财务数据分析三项比赛,积极响应了“互联网+”时代财会智能化、数据化的发展潮流,体现了会计竞赛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学生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感知财会行业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理论,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其专业敏感性。
(二)具备技能型特点
会计事务专业竞赛是围绕着财会专业内容组织的,竞赛赛项主要是根据行业或企业财会人员岗位需求进行设置,竞赛标准是依据财会人员从业标准进行制定。中职学生在竞赛参与中,能够充分认知目前企业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同时,学生根据竞赛内容还可以对自身所8cfbc8b53603131c91302174d7bbb0a2c5317c8cc35c3799258108dd020e5355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通过比赛,学生能够充分检验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沟通能力,以此认识到自身与岗位所需人才需求间的差距,从而将竞赛经验应用到日常自我提升中,为个人专业素质提升提供标准和方向。总之,会计事物竞赛具备较强的技能型特点,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能够为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树立范本。
三、会计事务专业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职教办学水平
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义务。办学水平愈高意味着中职院校的育人水平越高,为社会的贡献力量也愈大。中职院校积极组织并参与会计专业竞赛,能够实现竞赛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在教学中备赛、在竞赛中学习的良性循环,有助于革新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使学生在竞赛中开阔视野、夯实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意味着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中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此外,中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评价是一项复杂性工程,通过组织或参与竞赛可以考评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情况,在一定程度能够评价中职院校的办学效果。在竞赛中,各中职院校可以借此平台进行充分交流,从而正确认知自身办学水平,为提升发展提供参考范本。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控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学生喜欢会计专业,中职院校应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学习。会计竞赛作为技能型比赛,不仅起到锻炼学生技能的作用,还具备激励学生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为例,在省级会计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可获得高职院校笔试的优待;获得二、三等奖的学生可以在高职升学中免职业技能测试;一些参与竞赛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分或者物质奖励;等等。竞赛的激励制度激发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踏实学习会计实务知识的决心和热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在具备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学习计划。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助于提升人才质量。
(三)有利于实现校企信息共享
会计专业竞赛多为教育、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办。在竞赛举办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能够充分对会计行业人才需求、财会人员技术发展等话题展开沟通和交流,达到产教融合的良好效果。在长期的竞赛交流中,中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深化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学习机会。由此可见,会计竞赛为中职院校和企业提供了交流平台和机会,有助于二者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相互学习和进步。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会计专业竞赛是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的桥梁和媒介,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教人、育人策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会计行业市场变化和发展。
四、优化会计实务专业竞赛育人的策略和方法
(一)关注会计竞赛内容,优化教学规划
从上文分析可知,会计专业竞赛是中职院校育人的风向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效果,中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会计竞赛的指向作用,通过专业竞赛内容优化教学整体规划,明确教学侧重点,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以2023年的会计职业竞赛为例,全国各地开展的竞赛内容以智能财税为主,侧重学生的大数据业务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此,中职院校应在全面了解国内各类竞赛的基础上,明确财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财会人员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明确财会教学整体规划。
比如,中职院校可以重点规划“财会基本知识”“智能财税”“财经法律法规”等课程,将“智能财税”课程作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计划,通过增加课时、增加实训课程等方式优化教学计划,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到最新、最先进的财会管理和大数据应用知识。在智能财税课程中,教师还应以竞赛内容作为参考,合理规划财务共享业务处理、纳税事务处理、财务数据分析等课程,从宏观布局上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体系影响下,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有利于适应市场用人需求,实现产教有效结合。
(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专业课程的讲解局限于课本内容,仅有少数情况下会根据行业变化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扩充,不仅影响学生开阔眼界,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中职教师应根据赛事内容合理地对讲授内容进行扩充,注重先进学习理念和行业新知识的渗透,积极探索竞赛内容和会计教学的联结点,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满满。以财务数据分析赛项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竞赛中财务数据分析考查内容扩充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现代企业对财务数据的重视程度,并学习业务成本智能化核算、公司偿付能力分析、公司净利润收入核算等操作技能,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并提升其职业素养,为其就业奠定良好的业务基础。
比如,教师还可以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基础课程中融入竞赛机制,以赛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就“智能财会”“财会数据分析”等议题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训练并应用相关技能,给予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切实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高效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高,往往会积极主动学习竞赛知识,以此丰富自身的技能储备。在赛题互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为深入,能够完成对智能化财会议题的深度交流,构建师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三)组织多元竞赛活动,优化教学实践
中职会计专业具有实操性、灵活性强等特点,仅学习课本知识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2]。为此,教师应定期组织模拟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财会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就“智能财税”话题展开充分讨论,有效锻炼其竞赛思维、团队沟通能力,为竞赛参与和竞赛发展提供良好学习氛围。在模拟竞赛环境中,学生的投入度更高、体验感更好,财会知识的掌握进度也会更加高效。模拟竞赛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级,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A”级肯定,对表现较为良好的学生给予“B”肯定,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在长期的鼓励下,学生参赛意识会逐渐增强,专业知识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浓厚。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电子票据处理”“业财税一体化核算”“财务数据分析”等竞赛单元活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竞赛参与的权利,使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合理选择竞赛单元,在与同学的沟通和竞赛中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在模拟竞赛参与中,学生的会计、纳税、统计能力得到了充分考查和锻炼,也为教师后续的教学重点调整提供了方向。如若学生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那么在后续的课程规划中可以增加“财务数据分析”专题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起到补短板的效果。
(四)优化教师团队构成,实现以赛促教
从会计竞赛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竞赛内容已由原来的会计基础技能考查转变为智慧财税考核,更加侧重从业者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和智慧财税的适应能力,竞赛形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3]。由于会计专业竞赛决赛多以团队为单位,团队的整体实力决定了竞赛的最终结果。为了不断提高团队竞赛能力,中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以此优化团队整体素质,助推学生走到竞赛决赛。从现实情况来看,单独依靠一位或几位教师的力量远远无法达到理想的竞赛效果,中职院校还应组建专业人数较多的竞赛指导团队,融合大数据领域、传统会计、智能财会领域等人才,通过电子实训的方式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竞赛挑战。
除优化教师团队构成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理念。众所周知,竞赛取胜靠的是团队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荣誉观和团队协作意识。为此,教师在实训中应充分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和沟通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思维和素质基础。通过多次的竞赛参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得到了升华,对会计专业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入,以此实现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综合考量竞赛情况,完善教学评价
在中职传统会计教学评价中,学生的期末成绩和日常表现为主要考核内容,仅有少部分学校将竞赛参与情况纳入学生考评标准中,竞赛参与的激励效果尚未充分展现。为此,中职院校应转变教学评价思路,将学生的竞赛参与情况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中,引导学生重视竞赛参与,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竞赛知识学习。竞赛参与情况主要分为校内模拟竞赛和全国或省、市级专业竞赛,不同层次的竞赛所增加的分数不同,进而会影响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以校内模拟竞赛为例,中职院校首先应注重竞赛策划的分层性,低年级的学生竞赛内容应以翻打、点钞等为主,中等及高年级竞赛内容应以电算化、财税综合业务处理为主。其次,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竞赛中的评级情况进行赋分,“A(一等奖)”级赋10分、“B(二等奖)”赋5分、“C(三等奖)”赋3分、参与奖不得分。全国或省、市级专业竞赛赋分较高,应根据竞赛实际层次进行赋分规划。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期末考试成绩、日常表现以及竞赛得分。在此考核评价体系下,学生的竞赛积极性将会进一步提升。
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中职院校也应将教师的竞赛指导、参与情况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中,还应将教师的专业课竞赛创新、模拟竞赛组织情况纳入考评指标中,使教师的竞赛参与、以赛促教落实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使教师充分注重竞赛育人环节,以落实以赛促教常态化。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影响下,竞赛育人能够成为中职教育的共识,学生的竞赛参与将会更加积极,教师也会将以赛促教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结语
技能竞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独有的教学特色,主要通过竞赛参与的模式达到促学、促教的良好效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财税成为行业内发展主流,各行各业对智能化财会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提高。中职院校应重视会计事务专业竞赛发展,积极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参与,充分发挥竞赛对教学内容、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引领作用,以此全面提升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为此,中职院校应从优化教学规划、创新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多元竞赛活动、优化教师团队构成、综合考量竞赛情况优化考评等五个方面出发,构建完善的竞赛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童春香.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研究与应用:以中职会计业务处理赛项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4(02):190192.
[2]常海培.会计技能竞赛对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营销界,2023(22):140142.
[3]吴莹莹.中职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智能财税新业态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策略思考[J].华夏教师,2023(32):3538.
作者简介:胡海玲(1982—),女,江苏淮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