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在吕梁市中阳县瑰雅秀坊,设计独特、技艺精湛的刺绣作品或挂于墙上,或平铺在桌子上,让人目不暇接。非遗传承人刘萍萍娴熟地捻着长不盈寸的细针,轻挑慢捻、巧手翻飞,转瞬间,便将一幅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锦缎之上,令人惊叹。
刘萍萍是一名“70后”,飞针走线已经30年。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身边一切“美的东西”都离不开刺绣。“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巧手,谁家婚嫁迎娶、过生日、做满月都请她捏老虎、刺鞋垫、绣花鞋、剪窗花、剪喜字等。”从那时起,浓浓的艺术梦就在刘萍萍幼小的心里扎了根。刚开始,刘萍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刺绣,结果试着试着就放不下来了,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她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刺绣的材料和工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各种丝绸线、绣花针分许多型号,怎么使用很是讲究。只有搭配好,才能将它们的‘精气神’表现出来。”对待每一件作品,刘萍萍都会认真构思、严谨构图,细细揣摩整体布局和细节表现,对于色彩的搭配,她也费尽心思,琢磨如何让颜色过渡得更加自然。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探索实践,刘萍萍的刺绣技艺越来越精湛,作品不仅突显民俗性,更具传承性。在刘萍萍看来,刺绣不仅仅是创作一幅艺术品,更是在传递历史和文化,她的每一件刺绣作品都蕴含着自己的心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刺绣水平,刘萍萍拜师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绣传承人李拴林,在学习的过程中,她认真学习针法技能、图案特征、色彩运用。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她掌握了多种刺绣技艺的针法。同时,刘萍萍还去各大院校进行学习研修,逐渐认识到刺绣的传承不仅是技艺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技艺所承载的精神层面的传承。
“要保护刺绣文化,必须带领绣娘们大胆创新,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以发展效益反哺传统文化。”随后,刘萍萍成立了中阳县瑰雅绣坊,她以传统优势手工业发展作为引导,挖掘刺绣爱好者,为她们教授刺绣理论知识和技巧,免费为她们提供订单服务,走产业化道路,不仅让她们学习了技能,还为她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0年11月,瑰雅绣坊被吕梁市妇联授予“妇女创业就业圆梦基地”。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刺绣30年的生涯中,刘萍萍利用中阳传统文化的地域优势,将古老的民俗刺绣和现代刺绣融合起来,创作出几百件刺绣佳作,作品多次在刺绣展中获得金、银、铜奖项。2012年,《讴歌新成就,献礼十八大》荣获中阳县刺绣二等奖;2014年10月,《福禄祷禧财》在山西省“三晋巧姐”展中荣获三等奖;2016年7月,《寿》在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中荣获金奖……
“刺绣的传承发展,不仅是这一辈人的事,更要着眼未来,后继有人才能越走越远。我想带领更多人,通过一针一线,接力传承千年非遗之美,‘绣’出时代芳华。”对于刘萍萍来说,传承刺绣技艺、推动非遗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