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革命精神主要特征和内涵要义研究

2024-11-30 00:00:00张圆
科学导报 2024年76期

一、瞿秋白革命精神的主要特征

瞿秋白1899年1月生于常州,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逮捕后英勇就义,他的一生,历经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巨变,历经了从封建王朝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共产党成立,最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深入分析瞿秋白的一生,我们不难总结出他的革命精神特征主要是儒家之义、人民之志和救亡之心。

(一)儒家之义

瞿秋白祖上是宜兴望族,虽然父亲不治家业,一家人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瞿世琥的接济,但是因为清政府尚未灭亡,科举制度仍在,所以出生于传统官僚世家的瞿秋白在幼时接触的大多是儒家经典文学。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构成了瞿秋白早期的思想底色,成为他革命精神中的重要特征。

孔子推崇“仁”,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牺牲精神,他说:“仁者必有勇”“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到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气节,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的儒家思想注定了瞿秋白日后面对死亡威胁而为理想信念毅然牺牲的结局。

(二)人民之志

瞿秋白自从在“五四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就从未动摇过理想信念。正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写的那样“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由此可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dJNxwtiRjh00lZzJMHUgmi8lahShIuFOFWMEcVZhng4=本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指引下,瞿秋白始终坚持奋斗的革命事业是“为人民开辟一条路”。面对国民党穷凶极恶的反革命迫害,他同妻子杨之华说“我们的不自由是为了群众的自由,我们的死是为了群众的生。”这种不畏死亡的生命观深深反映了瞿秋白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志向,构成了他的革命精神的一部分。

(三)救亡之心

1919年,瞿秋白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接着去俄国采访学习,聆听列宁演讲,进一步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2年,他应陈独秀邀请回国,翻译列宁、斯大林的各种著作,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瞿秋白生活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瞿秋白的革命之路是坚定反帝反封建的一条路,是在各种混乱的社会思潮中高举共产主义救国的一条路。瞿秋白在俄国亲眼见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迅猛发展,便认定马克思所写的共产主义终将实现,只要中国也跟着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瞿秋白在几十年的生命中一直在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更领导了左翼运动。救亡之心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从未动摇过。

二、瞿秋白革命精神的内涵要义

瞿秋白革命精神是对他的革命斗争、政治理论的高度概括,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和传播真理的初心使命。

(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瞿秋白的斗争精神始于“五四运动”时期。近代混乱的社会现实使得全中国各个阶级提出了救亡图存的种种方案,但是都碍于现实和历史的原因没有使中国真正地站起来。年少时,瞿秋白一家因为叔祖父的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苦中。年少的瞿秋白开始思考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之间分配平等的道路。

1917年,瞿秋白经常去北大旁听,对于新思潮很有见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热烈响应,创办了《新社会》杂志,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但是,那时他的思想仍然比较幼稚,希冀“取得英法各国之同情”以对付日本。

1921年~1922年,瞿秋白远赴苏俄,报道了俄共十大召开情况,并且在张太雷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他学习了共产国际的理论政策以及马恩的著作,熟悉了各种马克思主义著作,了解了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各种路线政策,这为他回国进行革命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以后,瞿秋白立即投身革命工作,大力宣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这时的反帝反封建思想趋于成熟。他认为,国民革命需要“全国平民群众”的参与,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比较弱小,需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的农民、小商人、知识分子,使其“成为极伟大的革命力量”。他的理论与毛泽东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谋而合,也最终成为完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

(二)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

在那个国民党大肆屠戮共产党人的革命年代,瞿秋白经常面临死亡威胁,但他从未动摇过对党的坚定信仰。瞿秋白以“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决心,毅然表示,“宁死亦当一行”。

红军长征期间,瞿秋白因为养病留在了江西瑞金组织游击战,被国民党抓获,更不幸的是被叛徒出卖指认。在长汀狱中,敌军以糖衣炮弹利诱,甚至宣称只要他脱离中国共产党,去国民党麾下当个普通的翻译就可活命,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瞿秋白断然拒绝。面对国民党的死亡威胁,瞿秋白说道“头可断,志不可改。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显然,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是瞿秋白坚定的精神内核,即使直面死亡也无所畏惧。瞿秋白在前往就义的路上高唱《国际歌》,誓死追随共产主义信仰,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对党忠诚、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显著标志,揭示了瞿秋白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追随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革命意志。

(三)传播真理的初心使命

瞿秋白的革命之路,一直在坚持探索真理,从去俄国学习开始,到进入上海大学任教,从吸取先进思想到传播客观真理,这条路他走了很多年。

1920年,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此还没有很系统的认识,瞿秋白决心去往俄国,用自己的眼睛和文字学习和记录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政策。在苏俄考察的两年期间,瞿秋白不仅见到列宁并聆听的他的演讲,还深入俄国社会各层面进行调查研究。他记录了苏俄的民族问题、外交问题、共产党组织问题等,还富有远见地提出向苏俄学习的革命观点,指出“共产主义从此不能仍旧是社会主义丛书里一个目录了”“俄国革命史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1923年,他出任上海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他表示要“努力把上海大学建设成南方新文化主义的中心”。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向学生们讲授了几乎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头脑,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念。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括》以及《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开创中国无产阶级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