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4-11-30 00:00:00徐涵秀
科学导报 2024年76期

方孝孺,明代浙江宁海人士。方孝孺不仅是一位朝廷重臣,也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多产的文学家和深刻的思想家。方孝孺不仅在文学、儒学领域有深刻的造诣,更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重新审视方孝孺思想并挖掘其现代价值,对于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探索文化自信和道德建设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方孝孺的思想与学术贡献,分析其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一、方孝孺文化思想概述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政治哲学领域,方孝孺认为君主并非社会固有的组成部分,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形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史观。方孝孺强调,君主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人民福祉,这在当时是颇具前瞻性的思想。

方孝孺还对传统中国政治理念提出了挑战,他否定了自秦朝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皇帝,而非皇帝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提倡的是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即君主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国家治理上,方孝孺倡导“育民”与“养民”的理念。“育民”强调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德治,“养民”则关注于利用国家的资源来养育人民,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不应仅为少数人所占有。这些观点反映了他朴素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生的重要性,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二)对君臣关系的思考

方孝孺强调了君主应当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修养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他引用“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古训,来说明即使是君主也应接受臣子的辅佐和建议,以实现更明智的治理。他认为君主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天下苍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如果君主不能为民谋利,那么君主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他反对专制统治者的独断专行,认为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造成国家的灾难。

方孝孺还反思了传统君臣关系,强调君主和臣子的职责以及他们之间应有的相互尊重。方孝孺指出,天下事务繁多,仅靠君主一人无法治理,因此需要贤明的臣子协助处理政务。君主应以诚意对待臣子,确保奸佞小人无从得势。

在君臣关系中,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至关重要。方孝孺主张,君臣之间应遵循“道”的原则,如果“道”不合,臣子可以选择引退,这既维护了臣子的尊严,也促进了君臣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孝孺特别赞赏宋代的君臣关系,认为宋代尊尚儒术、重视礼义,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谐,而在明初,君臣关系则显得苛刻不近人情。因此,方孝孺提倡君臣相互尊重,以实现更好的政治秩序。

(三)立法利民的法治思想

在法学思想上,方孝孺极力提倡的“立法为民众之福祉”理念,着重突显法律在预防、引导及保护民众方面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法律的核心功能体现在规范行为与正面导向上,既通过规则约束确保社会秩序井然,又预见性地教导公众,以防微杜渐,从而借助对违法行为的惩治达到警示与教育并重的目的。这一“利民”为核心的法治观,与当代法治原则不谋而合。

(四)以民为本的经济思想

方孝孺的经济思想紧密关联于其政治理念,核心在于“藏富于民”与“让利于民”,强调民众福祉与社会稳定之间的根本联系。他认为,国家的稳定依托于民众拥有稳定的产业和基本生活保障,方孝孺主张减少赋税,避免过度剥削,提倡国家不应垄断财富,而应鼓励民间经营,以激活民间经济活力。方孝孺还支持恢复井田制,以此来抑制土地兼并,缓解贫富差距,认为这是实现仁政、防止社会动乱的关键。他对当时部分地区遭受重赋表示不满,认为过重的负担导致民生困苦,加剧社会矛盾,并在辅政期间推动减轻这些地区的赋税,虽未能全面实施井田改革,但显示出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远见与决心。方孝孺的经济思想凸显了以民众利益为中心的治理哲学,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方孝孺文化的现代价值

方孝孺的思想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某些核心价值观上不谋而合,为理解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文化的支撑。

首先,方孝孺强调君主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契合。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种理念体现了方孝孺“育民”与“养民”思想的现代转化,即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方孝孺提倡君主应不断学习和自我修养,这与共产党坚持的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相符。中国共产党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执政能力,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和脱离群众的行为,这与方孝孺反对专制、倡导君主应接受辅佐和建议的精神一致。

再者,方孝孺对君主应服务于国家而非个人私欲的批评,与民主集中制原则相符合。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调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个人专断,体现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和对现代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

方孝孺的思想至今仍展现出重要的现代价值,尤其在法治领域。他倡导的“立法利民”理念,强调法律应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成为社会公平正义与公民权利保障的基石。这一观念不仅要求在理论上认同法律的公正性,更要在实践中贯彻,确保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能获得平等保护和公正裁决,实现法律的普惠与正义。 方孝孺的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精神内核上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这与方孝孺“立法利民”的核心要义遥相呼应,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法治文明中一脉相承的人民至上理念。在新时代的法治实践中,这一理念转化为行动指南,促使政府决策与政策实施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步都扎实地走在保障人民权益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之所望,法之所向;政之所行,皆为民计”的法治愿景。

方孝孺在经济领域的远见卓识,特别是他提倡的减轻赋税、开放市场等政策,体现了对经济公平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思考。在全球化加速与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这些理念愈发显示出其现实意义。减轻赋税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成长与民众收入增加,而开放市场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融合,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生活水平,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奠定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深化税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公平,体现了对方孝孺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论

方孝孺的文化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核心价值在于对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以及法治精神的深刻阐释和实践。他提倡的“立法利民”“藏富于民”等理念,不仅在历史上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治理智慧。

我们应当珍视并深入挖掘方孝孺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让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引导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有韧性的未来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唯有如此,方能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永续辉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宁海县哲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方孝孺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宁海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