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1-29 00:00:00杨际超
贵商 2024年9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实现运营目标、提高管理效率、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

杨际超(1991- ),男,汉族,陕西横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足,导致资源浪费、财务风险增加、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价值

(一)提升事业单位公信力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信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度。内部控制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通过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使其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信息透明度,要求事业单位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重要信息,便于公众了解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能够增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提高其公信力。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是保障事业单位稳健运行的关键。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内部控制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审批流程和权限,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避免因财务问题引发的风险。内部控制有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通过设置独立的财务监督机构或岗位,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财务风险累积,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事业单位稳健运行。此外,内部控制还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预测和决策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分析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事业单位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防范财务风险。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部分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实际工作;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满足单位内部管理需要。即使部分事业单位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一些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未能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例如,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繁琐,增加了员工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内部控制制度过于宽松,无法有效防范风险。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适应新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影响内部控制效果。

(二)风险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过于关注业务流程,而忽略了可能出现的风险,特别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无法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和应对。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尽管已经识别出潜在风险,但缺乏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事业单位在面临风险时,往往采取被动应对的措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应对策略。例如,当出现财务问题时,临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没有提前制定防范措施。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兼任,导致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足;其次,风险管理流程不规范,无法对风险进行全程监控;最后,缺乏有效的风险信息沟通机制,导致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三)信息披露问题

部分事业单位信息披露存在时效性问题。一些重要的内部控制信息不能及时对外公开,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了解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影响公众信任。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披露内容不全面的现象。这种做法容易导致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同时披露的信息中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导,会使公众对事业单位的认识产生偏差,影响事业单位的形象和声誉。一些事业单位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流程,导致信息披露工作缺乏规范性,影响了信息披露效果。

三、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一)优化制度建设对策

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该框架应包括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求的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更新机制。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修订或制定新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促使各项制度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对于相互矛盾或重复的制度,及时进行整合和调整,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透明度,增强制度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应通过内部公告、培训等方式,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公开,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鼓励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风险管理对策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全面识别和分析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业务活动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单位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明确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应对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进行审查和评价。通过内部审计,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不足、风险管理不力等问题,确保单位运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单位可以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使员工了解常见的风险类型、风险防范措施等,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主动识别和报告风险。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并将其转化为符合日常管理需求的有关资料,为整个过程的监控和及时的决策提供便利。将企业的经营模式从过去的人工模式转变为信息化模式,节约了劳动力,使企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上,从而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完善信息披露对策

信息披露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能提升内部控制效果,还能增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内容、范围、程序和方式,确保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披露工作,并对披露不实信息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将信息披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确保各项披露任务得到有效执行。单位应指定部门或人员负责信息披露工作,并对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防止误导公众。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披露渠道,提高信息披露的传播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还应注重优化信息披露形式,尽量采用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方式,使公众能够更容易获取和理解相关信息。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对披露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确保信息披露工作持续改进。此外,单位还应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量化评估时,可以根据评估准则、计分标准等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模式,量化评价企业的内控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估机构应按照《内控规范》的规定,分别从单位层次和经营层次开展自评,并与评估工作、内控漏洞汇总等信息相结合,形成内控评估报告,以供管理层决策参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发挥其应有作用,不仅要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必须有一套配套的运行机制,即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明确执行主体,成立牵头部门,实现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一体化;“管事”与“管人”是两个重点,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互相扶持。该体系还需要对内部监管工作的人员构成、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等进行说明,对有关职权、监察方式、监察范围和次数、监管程序与要求、信息交流方式、自我评估报告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便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结语

事业单位要实现管理目标,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及实施进行监督。在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后,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体制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新会计体系的有效衔接,对于事业单位实施新的会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两者要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在此背景下,对企业的内控进行优化设计,将成为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史凯丽,张荣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23(24):61-64.

高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23,33(20):9-11.

苏华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09):43-45.

赵俊梅.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4):19-21.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高中体育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34:3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5:09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3:56:37
关于进一步加强边远山区农村“三资”管理的思考
财税月刊(2016年6期)2016-10-08 20:47:3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