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路9号时代的回忆

2024-11-29 00:00:00周志友
诗歌月刊 2024年11期

1984年9月25日,《诗歌报》诞生于合肥市宿州路9号。

宿州路9号,是安徽省文联当时的所在地。曾几何时,在一些作者的眼中,宿州路9号甚至有几分殿堂般的神圣。诗人杨黎曾写过《〈诗歌报〉二三事》一文,文中说道:“宿州路9号曾经是我热爱和熟悉的地址,它比北京虎坊桥路甲15号和成都布后街2号都让我熟悉和热爱。”后两者分别是《诗刊》和《星星》诗刊的社址。实际上,不只是杨黎,还有不少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那个文学的年代,对宿州路9号,心中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对悬挂在大门边上白底黑字的“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牌匾,都心怀一种敬畏。

一家单位,这样让人“熟悉和热爱”,一定不是没有缘由的。

宿州路9号,这座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平底U形的三层红楼建筑,确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气场。说此处文脉深厚,绝非虚言。老一辈的作家、艺术家,就我与其共事的几位而言,个个都是了不起的大家,且资历非凡。安徽省文联第一届副主席刘芳松,笔名西蒙,曾与老舍、洪深、王统照等共创《文学周刊》,是左联“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之一。1932年,他与丁玲一起入党的时候,是瞿秋白先生主持宣誓的。作家于寄愚,1932年入党,曾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总干事,是《大众报》的第一任社长和华东文联秘书长。安徽省文联第二届主席赖少其,1930年代与鲁迅先生频繁书信往来,探讨文学与艺术。赖少其不仅是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在文学界也享有盛誉。

溯流追源,一代彪炳史册的人物,深刻影响着安徽文学艺术的发展。

宿州路9号的时代,毫无疑问是安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

安徽是诗歌创作大省,《诗歌报》生逢其时,且在组建班底的时候,左右逢源。1981年,在“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的评选中,安徽有公刘、韩瀚、刘祖慈、梁小斌、梁如云、张万舒等人获奖。一个省有这么多人获奖,当时,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要知道,此次诗歌评奖全国获奖者总共才有35人。安徽省文联对人才的重视,一直是有传统的。那时,许多有成就的作者,都是从基层直接走进宿州路9号的。我来《诗歌报》,也是如此。

大概是1984年7月,我在北京接到了诗人刘祖慈从合肥打来的长途电话。祖慈老师告诉我,省文联要创办《诗歌报》,他希望我能来《诗歌报》工作。当时我被借调在煤炭部工作,正准备办理调动事宜。祖慈老师的电话,让我心里泛起了一点涟漪。真是有点巧合,此前两天人事部门的领导才找我谈过话,对我的调动提出要求:五年之内不提分房和爱人调动。那时,房子和北京户口,都是稀缺资源。这一点,或许让我有了一点犹疑,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我最终下定决心来《诗歌报》,还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那时,我的诗歌创作势头正猛,在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二届“青春诗会”之前,已接连在《诗刊》发了头条,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了组诗。因此,在选择北京还是合肥的天平上,诗歌无疑成了关键的砝码。

就这样,我走进了宿州路9号,参与了《诗歌报》的创办。

《诗歌报》创刊,安徽省的领导非常重视。省委书记黄璜,省长王郁昭,省政协主席张恺帆,省委副书记袁振、杨海波,副省长侯永等,都为《诗歌报》的创刊题了词。时为《诗歌报》编辑部副主任的温跃渊,在他撰写《诗歌报》创刊的回忆文章中说:“一份报刊,竟然有省里这么多负责同志题词,这在省文联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我觉得,这不仅是省文联历史上的第一次,可能在全国也不多见。

安徽省委对文艺事业的重视,一直是有传统的。1952年,安徽恢复省府建制,成立安徽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委会,选址在高家祠堂。高家祠堂,紧连着省委大院。那时,省委书记是曾希圣。作家鲁彦周曾告诉我,夏天的时候,曾政委常常穿着大裤衩和拖鞋,摇着芭蕉扇就到文联来了。当时作家们都称曾书记为曾政委——曾希圣曾担任过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的政委。那时,曾书记经常和作家们讨论创作,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鲁彦周说,有时候讨论不仅热烈,甚至激烈,面红耳赤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1990年代,鲁彦周担任省影协主席,我担任秘书长,听他讲了不少故事。

19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卢荣景参加省政协文艺组的讨论,与文学艺术家们也有过深入的交流。艺术家们畅所欲言,以至有人激动起来就口不择言。对此,省委领导常常一笑了之。卢荣景书记的一句“你不理我,我也要理你”,在艺术家中流传甚广。

创作禁锢的解除,如同春风化雨。1979年,《清明》在宿州路9号创刊,著名作家鲁彦周在《清明》创刊号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1980年小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同名电影。电影放映后,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1985年4月,安徽还召开了一次油画艺术研讨会,史称“黄山会议”。这是改革开放后美术界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黄山会议主张观念更新,强调艺术本体与艺术个性,被中国油画家称为“泾川起义”——这次会议是在黄山脚下的泾川山庄召开的。黄山会议在中国美术界无异于是一次思想解放的狂飙,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1986年10月,《诗歌报》携手《深圳青年报》,以磅礴的激情,推出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两报”大展,盛况空前,震撼了中国诗坛。孟子有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深圳得风气之先,安徽承创新之锐;深圳的改革开放与安徽的思想解放,为这次诗歌大展创造了最适合的节气。没有这个前提,或许就孕育不出这次诗歌大展。

那时,我只是《诗歌报》的一个普通编辑。诗歌大展的主要工作,是由《深圳青年报》的徐敬亚和《诗歌报》的青年编辑姜诗元领衔的。他们思维敏锐,艺术前卫,在他们的主导下,这次大展,无论是诗歌流派还是创作实验,都得到了深刻而广泛的展示。两报主编的胆识,更是令人钦佩。正是他们的首肯与全力支持,才成就了这次诗歌大展。特别是《深圳青年报》,作为综合类报纸,为诗歌拿出这么多版面,真是非同寻常。《诗歌报》主编严阵,在选稿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自由度,包括弹性工作制度。对于诗歌创作,他从来都是支持探索、鼓励创新。我后来深切地体会到,在一个单位,遇到一位既懂专业又善于管理的掌门人,该是多么幸运。

这次大展,极大地提升了《诗歌报》的影响。大展之后,《诗歌报》来稿剧增。《诗歌报》来稿本来就多,那一段时间就更多了,邮局送到文联收发室的邮袋里,装的大都是《诗歌报》的稿件。我印象深刻的是,收发员从邮袋中分拣时,拿出一件,往桌子上一摔:“《诗歌报》!”再拿出一件,往桌子上一摔:“《诗歌报》!”由于《诗歌报》的来稿大大增加了收发室的工作量,以至于《诗歌报》有时不得不派人去帮助收发。编辑部拆剪信封的工作人员,手都被磨破了。

那时的诗歌创作,极其活跃,各种思潮、流派,层出不穷。当然,各种争议也此起彼伏,像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像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手法的吸纳等,争论从未停息过。有一天下午,我在编辑部值班,来了两位正在读大二的学生,他们指着《诗歌报》上“狗的身上汗淋淋的”一句,说我们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弄得我有点哭笑不得。狗的身上或许没有真正的汗腺,但诗人写的是感觉。“仆夫悲余马怀兮”,就像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用马的悲伤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一样。那个时候,大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估计现在应该不会了。

青年作者,从来都是《诗歌报》关注的重点。我的编辑习惯是,当我在来稿中发现好作品,发现新的有潜力的作者时,不是马上发稿,而是反复联系作者,甚至让作者积淀一段时间,之后再重磅推出。那时主要靠信件往来,反复沟通,也要花费不少心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作者都理解编辑的用心,耐不住寂寞的作者,总是希望稿件早点变成铅字印刷在报纸上。激情与急躁连在一起,常常结不出最好的果实。沉心静气的作者,成气候的概率更大。有的作者,第一次发稿,就占据报纸的半个版;有的加上评论,甚至占据大半版。这样往往一下子就推出一个新人。

我在《诗歌报》前后一共工作了三年。这期间,在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诗歌报》发展迅猛,不到两年,报纸发行量就突破了10万大关,影响越来越大。遗憾的是,此后由于办刊思路出现分歧,编辑部人员产生了较大变动。刘祖慈、温跃渊先后离开了《诗歌报》。紧接着,我和姜诗元也一起离开,去了文艺评论刊物《百家》。这么多人离开,对当时如日中天的《诗歌报》来说,多少还是有影响的。

今年是《诗歌报》创刊40周年。从创刊的《诗歌报》,到改刊的《诗歌报月刊》,再到今天的《诗歌月刊》,40年来,无论社会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这份报刊的根脉,依然粗壮而清晰,深深地扎在宿州路9号淳厚的文化土壤中。40年来,《诗歌报》经历了许多风雨,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次面临停刊的命运,但最终,《诗歌报》都挺了过来。如今的纸媒,包括《诗歌月刊》在内,都正面临着数字化和互联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万事万物都有定律:关闭一扇门,一定会开启一扇窗。从中国的传统看,诗歌的韵脚往往能逼出精彩的诗句。在我看来,新媒体相对《诗歌报》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的韵脚。在面对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时,纸媒的应对,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观念和内容的革新才是关键。当年《诗歌报》创办的成功,正得益于此。

前不久,路过宿州路9号,想起40年前《诗歌报》创刊发行时的轰动,想起历历在目的一件又一件往事,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心中不免感慨。在这里,40年的时间被清晰地看见:宿州路9号已陈旧不堪,留在我手头的《诗歌报》已经发黄。当初参与创办《诗歌报》的严成志、刘祖慈已经先后作古。这里每一间熟悉的房间,包括深红色油漆地板被踏出的斑驳,都在诱出我深藏的记忆。在《诗歌报》创办的过程中,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还是平平淡淡的日常,我都经历了,且是在《诗歌报》春风无限的时候。那是我年轻时的幸运,我由衷地感谢那个时代。宿州路9号,虽然今非昔比,但其中透出的气息,依然让我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开放、激情、探索、创新的精神。怀念《诗歌报》,不只是怀念一个时代,更是怀念一种精神。

宿州路9号,已成过往。唯有诗歌,永不过时。

周志友,1953年生,安徽长丰人。1984至1987年,任《诗歌报》编辑。此后先后任《百家》编辑,安徽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艺术界》主编等。曾参加《诗刊》社第2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彩羽集》及散文、报告文学等十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