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收到《诗歌月刊》编辑发来的约稿信息。他是一位有心人,把我早年在《诗歌报》和《诗歌报月刊》上发表的作品都找出来,汇编成一个目录发给我。
从目录信息上发现,我的名字最早出现在1986年10月26日《诗歌报》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辑上。这次大展是由《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共同发起的,其中南京“他们”文学社参与联动并有自己的“展台”。关于这次大展,记得当年在韩东家聚会时,曾经看到过这两份报纸,好像都是整版的国内各城市或高校的民间诗歌群体简介,再加上这些诗群主要成员的诗歌展示。
今年4月17日,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举办的读书节讲座活动上,有幸再次见到徐敬亚、王小妮伉俪,听敬亚兄详细聊起从吉林长春去广东深圳,以及在《深圳青年报》工作期间的这段传奇经历。我的印象当中,“86诗歌大展”因为是全国各地先锋诗群的一次集中展示,算得上是当年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文学盛事。至今,我还依稀记得当年我们在韩东家客厅议论这件事的情景。
1989年1月21日的《诗歌报》上发表了我《下沉》等两首诗,可能是编辑部同仁从他们收到的民刊上选用的——那个时代的文学报纸杂志的编辑有时会直接从民刊上选用部分诗歌作品,也有可能是在跟《诗歌报》当时的编辑蒋维扬先生有限的几次通信中附寄的几首诗。年代久远,记不清了。
总体的印象:当年的《诗歌报》是崇尚自由先锋、包容创新探索,尤其是受到青年诗人喜爱的一份专业性较强的诗歌类报纸。除了民间诗报外,是不是国内唯一的一份国内外发行的诗歌类报纸?有待诗歌史爱好者们进一步考证。
和《诗歌报》(《诗歌报月刊》)建立起联系,最早是和蒋维扬先生,之后是和祝凤鸣、乔延凤等人。因为那些通信一下子找不出来,具体时间还不能确定。我和凤鸣兄通信时,曾经热烈讨论过各自写故乡的一些诗歌。他把我写村庄、田园与北凌河系列的组诗推荐给编辑部同事、诗人乔延凤先生,还将安徽的几位诗友介绍跟我认识。可见,我和安徽诗人们的交往,较早的时候,也是和《诗歌报》(《诗歌报月刊》)关联着的。
从目录里可见,我在《诗歌报月刊》发表的,既有《田间》等几首诗(1996年第9期),也有组诗《低视角》(1997年第2期,“96金秋诗会作品专辑”),题材都与乡村、田园有关。
我获邀参加过两次《诗歌报月刊》的“金秋诗会”。
第一次是1996年,地点在离苏州不远的湖州织里镇。这次金秋诗会是由在织里工商分局任职的诗人沈方兄帮助张罗的。印象中,参会者里,除了柯平和崔益稳外,伊沙、董继平、林珂、沈天鸿、雪女、十品、叶匡政、李轻松、杜涯等大部分诗人都是初次相识。大家把各自的诗歌拿出来,彼此传阅点评,有发自肺腑的钦佩与夸赞,也有争执与反驳。那时年轻,精力好,可以通宵达旦谈天说地和聊诗。我读到之前从未听说过的河南诗人杜涯的一组诗,十分惊讶,为我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这也促使我多年后写出了近三万字的读后感《杜涯论》。我还记得,那次诗会中,从辽宁来的女诗人李轻松在外出参观时,放在宾馆旅行箱里的钱被盗,一时身无分文,大家还象征性地捐款,给她凑足了归程路费。当时的织里比较热闹,几条主要街道上开着琳琅满目的服装店铺,吸引来了各方人士。织里并不以旅游出名,但街上行人口音很杂,不太像一座典型的江南小镇。可能也是为了加强管理与服务,湖州在小镇上特地增设了工商分局,诗人沈方就是分局的负责人。诗会结束后,叶匡政、杜涯、十品等几位参会诗人是从苏州转车走的。当晚,正好从安徽马鞍山过来的诗人杨键也在,大家还在我家小聚了一下。
十多年后,纪录片《铁西区》的导演王兵兄在苏州和我谈起,想拍一部苏南打工人题材的纪录片时,我马上就想起了织里镇。因为当年在织里开诗会,我们参观过镇区。记得那里是童装、毛衫等重要生产基地,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打工人。我立即想起并联系了沈方兄。王兵兄最近在欧洲展演的最新纪录片《青春》三部曲(记得之前叫《苦钱》)就是他长年累月驻扎在织里拍摄的成果。这期间,我以探班王兵兄的名义去过几次织里,和柯平、沈方兄也常常有来有往。这都是由这届金秋诗会结下的缘分。
1997年《诗歌报月刊》的金秋诗会是在苏州举办的。我协助杂志社,联系了诗会地点。恰好,前不久有位朋友转给我一张当年诗会的大合影。拍摄地点是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的草坪上。我得以从照片上认出了参会的全体人员。各地来的诗人有韩东、吴晨骏、叶辉、庞培、曹建平(黑陶)、沈苇、叶玉琳、蒋登科、汗漫、森子、非亚、赵雪松、舒航,苏州参会的诗人有车前子、长岛和我。《诗歌报月刊》杂志社的有乔延凤、魏克。诗人们还参观游览了寒山寺和苏州园林。记得我们在寒山寺前江村桥旁,有过几张自由组合的留影。
《诗歌报月刊》一直保持了惯有的先锋性,常常从各地的民间诗刊上选发作品。我看到1997年第10期《他们》诗群和吉林辽源《固守诗报》的民间诗群作品展示栏目里,都有我的诗。1998年第10期也从民间诗刊《阵地》上选了我的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有大量诗歌作品是发表在民间诗歌刊物上的。忽然想起,是不是每年10月份《诗歌报月刊》都会重点选发一批民间诗歌报刊上的作品?应该是这样的。
1997年和1998年的杂志上,还有我谈关于诗歌民族化和诗人自我定位问题的诗歌随笔,以及我和林舟兄关于诗歌批评的对话录。说明这份刊物,除了诗歌作品展示外,对诗歌动态与诗歌理论建设也是很关注的。
最近,在苏州的两次活动上,分别碰到了沈苇兄和汗漫兄,大家不约而同回忆起《诗歌报月刊》1997年苏州金秋诗会上愉快的相聚。年轻而单纯的诗人聚会,确实令人无限怀念。而两位曾任职于《诗歌报》(《诗歌报月刊》)已经驾鹤西去的乔延凤、祝凤鸣故友,更是让人感念不已。他们的热情、包容与前卫的编辑理念,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诗人。他们无疑是文学事业坚贞不渝的守夜人。
感谢、致敬《诗歌报》和《诗歌报月刊》。同时,也祝福与这一报一刊一脉相承的《诗歌月刊》。祝愿《诗歌月刊》越办越好,永葆青春活力与先锋本色。
小海,本名涂海燕,江苏海安人。“他们”诗群创始人及主要作者之一。现任《苏州杂志》主编。曾获第2、4、5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第7届紫金山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著有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北凌河》《大秦帝国》《影子之歌》等9种,有英语和西班牙语诗集译本分别在美国和西班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