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稿纸时代的爱恋

2024-11-29 00:00:00义海
诗歌月刊 2024年11期

《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编辑来信,问我可否写一篇文字,叙一叙我与它的“旧情”,我未加思索便答应了。这么爽快地答应,完全是因为诗歌,是因为曾经的《诗歌报》,也是因为我们共同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从1984年创刊的《诗歌报》,到后来的《诗歌报月刊》(1990年起),再到现在的《诗歌月刊》(2000年起),尽管两易其名,但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份重要的报刊,它已经为百年中国新诗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已成为中国新诗史绕不开的一个地标。如果说《今天》《他们》《非非》等民刊奠定了中国先锋诗歌的基础,早期的《诗歌报》则是为中国的先锋诗歌提供一个最早的公开展示的平台。不是之一,是唯一。

一个作者与一个刊物如果没有缘分,双方不过是萍水相逢的偶遇;一个作者与一个刊物之间的互动多了,才会有难忘的故事;一个作者与一个刊物之间有了故事,文学创作才不只是一种劳动。

《诗歌报》创刊于1984年,这一年我正好大学毕业。在我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我诗歌创作的第四年,我遇到了《诗歌报》,这是一种偶然,但这种偶然中似乎又隐藏着某种必然。大学毕业后,我在一个十分偏远的乡村中学教书,《诗歌报》是我“隐居”乡村四年的精神支撑。不管多么荒凉,有花开就好;不管多么偏僻,有诗读即是好。我成了它最早的订户之一。报纸到达的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而这个节日的快乐,足以支撑到下一期报纸的到来。就这样,在那些清贫的日子,在那些只有诗歌能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日子,每一期《诗歌报》的到来,都是我的“一个人的节日”。在乡下教书的那四年,我有两个精神支柱:一个是可以定期读到《诗歌报》,一个是不定期地可以收到恩师“九叶”诗人陈敬容的来信。正是她的敦促,我开始向《诗歌报》《当代诗歌》等报刊投稿。向《诗歌报》投稿,也是脑子里有一个“庸俗的”想法:指望能用稿费把订阅费赚回来。

我们这一代诗人都是从方格稿纸上成长起来的。方格稿纸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20×20的400格稿纸,一种是15×20的300格稿纸。80年代初期,诗友们赠送礼物时,常以方格稿纸相送。何不赠以诗集?那时真的没见到过几本诗集,彼此间传来传去的都是些油印的小册子。那时候乡镇机关的女打字员很受男诗人的崇拜,因为她们可以帮助诗人们把写在方格稿纸上的诗行用蜡纸打印成铅字,油印出来。总之,我可以跟《诗歌报》早期的作者们一起自豪地说:我们当年投给《诗歌报》的稿子,不是通过微信,也不是通过电子信箱或QQ,而是用方格稿纸,一字一字地誊抄出来,通过邮局邮寄到安徽省合肥市的。

我第一次向《诗歌报》投稿,应该是在1985年,或者是1986年。我在《诗歌报》第一次发表作品,在我的创作档案里是有记录的:1986年5月21日,是我的一篇翻译:美国诗人庞德的一篇短文——《语言》。这是庞德发表在美国《诗刊》(芝加哥)上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也是意象主义的宣言书。我不知道在偏僻的乡间怎么找到这个资源的,但文中所说的“要么不用修饰,要么用好的修饰”(Use either no ornament or good ornament),一直是我创作上的指引,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诗歌创作。从一个方面说,这是庞德影响了我;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不是希望在《诗歌报》发表,我恐怕也不会去找这个资源进行翻译。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

就这样,《诗歌报》像忠实的朋友,陪着我走过了我人生最清贫、最难忘,也是最激情燃烧的四年乡村教师生活。

1988年,我考取了中国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由《诗歌报》的一个“订户”变成了西南师大(今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与李震、蒋登科、王珂等成了同学;又认识后来的一些师弟何房子、江弱水、北塔、张德明、段从学等。在西南师大的校园里,虽然中外诗歌的资源很多,但《诗歌报》依然是我的“伴侣”。读研期间,我继续给《诗歌报》投稿,陆续有些发表。值得一提的是,我所翻译的安德拉德的《白色上的白》是在《诗歌报》上首发的。虽然当时只发表了4首,但国内很多诗人正是在1989年11月6日的那期《诗歌报》上第一次接触到安德拉德的《白色上的白》。这组50首的长诗,后来在《作家》上发表过15首,最终在台北的《创世纪》上连载,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但《诗歌报》的首发之恩,我当永远铭记。

今年正值《诗歌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编辑部为了激起我们这些“老作者”和“‘老’作者”的怀旧之情,在约稿的时候,还将我们那些年在《诗歌报》《诗歌报月刊》《诗歌月刊》上发表的作品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目录。从这份目录显示,我第一次在《诗歌报》发表作品是1986年,最后一次在《诗歌报月刊》发表诗歌是在1999年。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发表过约十次,发表作品约为三十首(篇)。1999年之后,不知何故,就再也没有在上面发表过诗歌,只在2023年发表过一篇评丁捷诗歌的文章。

从1984年到1999年,从《诗歌报》到《诗歌报月刊》,那正是在方格稿纸上写作的年代。一字一句,我们所有的寄托,所有的期待,所有的爱恋,都被浓缩在那一个个的方格内。进入键盘时代,虽然发表的东西更多了,但用方格稿纸寄出去、发表出来的作品,必将成为我生命中永不消失的里程碑。

一个人在文学的路上走的时间长了,必然会与一些刊物结下缘分。我与《诗歌报》便是这样。

义海,本名陈义海,江苏东台人。比较文学博士,双语诗人,翻译家,兼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教授。出版各类著(译)作三十多种。曾两度获得“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