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编辑先后两次发来被时间浸黄的《诗歌报》截图,其一诗题为《风没说什么,树没说什么》,其二是《手枪二首》。这些都是我早年写的幼稚之作,前者刊发于1989年2月12日《诗歌报》函授版第一期,指导老师是沈天鸿先生;后者刊发于《诗歌报》总第116期(1989年7月6日),当年,远在成都的杨远宏老师将我的诗稿推荐给蒋维扬先生,蒋维扬采用了这两首。它们是我早年习诗求教过程的一个见证,也是我较早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的诗作之一。
最早知道《诗歌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大学里读的是美术专业,自己偶尔在日记本上写点分行,后来参加校园里的雏鸣诗社,对诗的兴趣与日俱增,也是因为平时爱翻书,志趣和精力就向写作上稍倾斜一些。当时,雏鸣诗社中最年轻有为的诗人宋玉杰向我推荐了这份风头正劲的诗报,探索性和青年性是《诗歌报》突出的特征,于是,我便记下了这份诗报的名字。毕业工作后,我曾经订阅过《诗歌报》,现今它们可能还压在书房的箱底。
现在,我是怕回忆,既然我还能前行继续写下去,便不想将精力耗费在回忆上,也不想让伤感、愧疚和无奈纠缠于我。但我心里想的并不一定能够做到,我不正在回忆吗!回想写诗的经历,二十多年前我的写作可能依赖于回忆,如今早已不是这样了。
1993年,我将《阵地》第2期寄给《诗歌报月刊》编辑部,收到祝凤鸣先生的回信,他在信中赞赏《阵地》上的诗人作品,并从我随信寄去的组诗《十二月白色的组歌》中选取两章,取名为《组歌与片断》刊于《诗歌报月刊》1993年第4期;之后,他又于当年《诗歌报月刊》第10期“93民间诗歌报刊自编诗集专号”比较靠前的位置推荐“河南《阵地》诗刊”,并选发我的一首诗《恋人》。一年之中两次选发我的诗和推荐《阵地》,这让我深受鼓舞。我与凤鸣兄的见面要等到十年以后,那是2006年在杭州的一次诗歌活动上,没想到凤鸣兄也参加了,见面握手时很亲切,无一丝陌生感,在心底里我们已经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了。没想到,这一生与凤鸣兄也就见这一次面,因为诗歌,因为他对诗歌的爱,也因为这本《诗歌报月刊》,让我认识了这位慧眼独具的诗人编辑,这样因诗而来的友谊难得又纯粹,并不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减少半分。不能说没有遗憾,像他这样对诗、对诗作者不遗余力推举的诗人(编辑),众多的诗爱者会一直记住他。
1997年,我有幸受邀参加在江苏苏州举办的《诗歌报月刊》第二届金秋诗会,与会的诗人有小海、非亚、曹建平(黑陶)、雪松、庞培、叶辉、沈苇、车前子、韩东、吴晨骏、汗漫、长岛、蒋登科、叶玉琳、舒航等,主持诗会的是《诗歌报月刊》的负责人乔延凤先生,记得他爱戴墨镜,既莫测又文雅;同时到场的还有《诗歌报月刊》编辑魏克,后来我才知道他还画漫画。我是第一次去苏州,记得当时下火车后,我坐上摩的去诗会的举办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一路上摩托车手带我抄捷径穿行于小街和弄堂间,两侧的白色民居和黑色的小河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与黑陶同住一个房间,多年后,我没少打扰他,因为当时有一趟从无锡(始发站)发往河南平顶山的绿皮客车,我到上海或浙江等地参加活动经常在返程时选择先到无锡,再回平顶山。也是在这次诗会上认识了长岛兄,后来我去苏州也多承蒙他的关照。诗人的友情是单纯的,所以延伸的时间可能是一生。
诗会上还有个小插曲,我与韩东发生了点小摩擦,主要是在民间诗刊的写作倾向上。其实争执主要在于我年轻、没有经验,当时不回应就行了。韩东当场找到我带去的一首长诗,让我读一遍。我说太长了,不读,怕占用别人的时间。他拿过去亲自读了一遍我写的《夜布谷》,并进行一番批驳。诗人间的争执就是这样简单、直接。感谢他当时的批评,还有会场上的附和者和沉默者,我没为自己的诗作辩护。现场好像只有吴晨骏说这首长诗还不错。现今,我能回忆起来的是韩东指出此诗过于书面化,沈苇提醒我写诗要用减法,这都是颇为中肯的批评意见,但我当时想“这是首长诗啊”。其实,大家也没把当时的争执当回事儿,回家后还是自己写自己的诗。
许多年过去,往事已包浆泛着亚光的色泽,我似乎已经不是那个当事人了。感谢《诗歌报月刊》给了我一次开拓眼界、学习的机会,让我结识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并与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我还记得一个好玩的细节,也是在发言现场,我同车前子谈论了一番现代绘画,这些真切的画面似乎没有被时间的激流冲刷掉。1998年,《诗歌报月刊》第2期推出了“’97金秋诗会作品珍藏号”,至今我还珍藏着这本刊物。
从1989年我与《诗歌报》结缘到今天,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改刊后的《诗歌月刊》上发表了多少作品。近年来还有幸两次在《诗歌月刊》头条发表过组诗和诗学随笔,事先都是没有想到的。这种认诗不认名的品质和气度,是办好一份诗刊的关键。四十年来,从《诗歌报》到《诗歌月刊》,这份刊物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青年性、探索性和公正性,这个传统一直在办刊人手里发扬光大,并激励着众多的诗歌写作者不断进取,写出无愧于自身亲历见证的年代、诗和光。
森子,本名林卫东。1962年生于哈尔滨呼兰区,毕业于河南周口师院美术系。主要从事诗歌、评论、散文和绘画创作。1986年印制个人第一本诗集《背叛》。1991年与友人创办《阵地》诗刊,策划、主持编辑《阵地》诗刊10期,2010年与人主编出版《阵地诗丛》10种。著有诗集《闪电须知》《平顶山》《面对群山而朗诵》《森子诗选》,散文集《若即若离》《戴面具的杯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