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诗歌报》

2024-11-29 00:00:00伊甸
诗歌月刊 2024年11期

1

我珍藏着四十多年来所有编辑写给我的信。《诗歌报》编辑给我的第一封信是蒋维扬先生写的。1984年,我在湖州师专读书,我们成立了远方诗社。那年年底,我给已经见过面的公刘老师寄去我们的《远方诗刊》,想不到公刘老师热情地把《远方诗刊》转给了《诗歌报》编辑部。1985年1月,我收到蒋维扬先生的信,他称呼我为“伊甸同学”。他在信中写道:

由公刘同志转来的《远方》和你的两首诗作均已看到。我报在第九期(元月廿一日出版)上选发了四首(包括你的一首),并将贵社的发刊词也登了出来。

诗社的朋友们干得不错,请你代致本报同仁的祝贺!

……

当时我们湖州师专远方诗社成立未久,《诗歌报》发表了远方诗社的诗歌专辑(杨柳、夏雨、伊甸各一首诗),还发表了我们《远方诗刊》的发刊词:

远方……

记得卢梭《忏悔录》的封面吗?一条“之”字形的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个人正在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固执地——走向远方。

远方,那辉煌的太阳车,那绚丽的北极光,那翩翩海鸥,那巍巍雪峰,那21世纪的梦境……多么不可抗拒的召唤啊,于是——

我们手挽手向远方走去,我们的诗也排成方阵向远方走去——艰难而又固执地。

在诗的天空里,我们是几颗微弱的星星,我们向所有的恒星和行星致敬,愿我们的光能融汇在一起,照亮远方。

远方,迷人的远方……

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在看来不免让人感到有几分幼稚,但仍然觉得十分珍贵。当时《诗歌报》能登出这个发刊词,对我们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在这里我要代表远方诗社向公刘先生的在天之灵致敬!向蒋维扬先生致敬!向《诗歌报》致敬!

2

1985年,我收到了《诗歌报》三位编辑的信,除了蒋维扬先生那封信之外,还有周志友和姜诗元的信。周志友的信是5月28日写的,他说我投稿的一组诗“新意不够,也不太凝炼,有的地方还有零碎的感觉”,这个意见是切中我当时诗歌写作的要害的。

1985年12月27日,姜诗元来信通知我,我投稿的两首诗中,一首《跨越死亡之谷》他留用了,另一首他指出“有些空泛”。

检点这些信件时我发现,当年我给《诗歌报》投稿的密度真的有点大,给《诗歌报》各位编辑带来太多的麻烦。然而,没有一位编辑表现出一丁点的不耐烦,每一位编辑看稿都那么仔细,回信都那么认真,对作者都那么尊重。当年的《诗歌报》不知道给多少诗歌青年带来创作的热情和信心,现在五十岁到七十岁左右的诗人,大多得到过《诗歌报》的扶持和鼓励。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乔延凤兄长。我一共珍藏着他的36封来信,他是我一生中给我写信最多的编辑。这些信大多是八十年代下半期和九十年代上半期写的,这十来年也是延凤兄一辈子最忙的时期。他在信中总是说起繁重的工作,他看到我一会儿去海南岛,一会儿去西双版纳,一会儿去神农架,对我的自由羡慕不已。尽管忙到这个程度,他还是非常重视他的工作职责及朋友情义。每次收到我的稿件总是及时处理,该留用的留用,该退还的退还。有时也不留情面地指出我诗歌的不足之处,比如有一封信中他写道:“这组诗的题材,类似者颇众,你要注意避免,最好是能从生活中来。从书本上来的题材,不易写得那样真情。”除了谈论稿件之外,几乎在所有的信里,他都会表达对我的惦念和友情,有一封信的末尾,他动情地写道:“把手给我,让我紧紧握着!”现在延凤兄长已经驾鹤西去,读着他四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一封封情意深挚的信,不禁悲从中来。

3

在我用过的十几个笔名中,有一个笔名比较奇怪——“草莓”。1988年,《诗歌报》发起了首届探索诗大奖赛和首届爱情诗大奖赛,当时我手头正好有一首爱情诗《黑夜里的同行者》,我决定用这首诗参加爱情诗大奖赛。但考虑到《诗歌报》的编辑以及大赛请的评委很可能是我认识的,总觉得以我的笔名“伊甸”参赛不太妥当,犹豫之后,我决定化名参赛。我就随意地取了“草莓”这样一个名字,并且提供了一个平时不常用的地址,总之,我不想让《诗歌报》的编辑以及评委知道这是伊甸的诗。也许这个做法还包含着一个出自虚荣心的隐秘动机:如果得的是优秀奖,名单公布时不至于丢脸。

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后,“草莓”接到了《诗歌报》的获奖通知,说《黑夜里的同行者》获得了爱情诗大奖赛一等奖。这时候我才写信告诉乔延凤,“草莓”就是我。不久以后《诗歌报》通知我去黄山参加首届探索诗大奖赛和首届爱情诗大奖赛颁奖会。我至今珍藏着获奖证书,上面写着:“草莓同志:您的大作《黑夜里的同行者》荣获《诗歌报》首届爱情诗大奖赛一等奖。特颁发此证。诗歌报社一九八八年六月。”

在颁奖会上,我知道了爱情诗大奖赛最高奖项是特等奖,得主是江西诗人殷红。探索诗大奖赛特等奖得主是向以鲜,一等奖得主是杨黎和高月明。探索诗一等奖是两位,那么爱情诗一等奖也应该是两位,但我记性不好,记不起另一位爱情诗一等奖的得主是谁了。(编者注:另一位是云南的柴枫子,获奖诗作《廪君与盐女》。)

这两场大奖赛在当时的诗坛曾引起巨大的反响。特别是探索诗大奖赛的获奖者中,许多人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佼佼者:向以鲜、杨黎、尚仲敏、周伦佑、蓝马、贝岭、廖亦武、南野、祝凤鸣、雨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加了很多诗歌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得了不少,但一等奖仅有《诗歌报》给我的这个爱情诗大奖赛一等奖,因此我一直在心中引以为骄傲,并且对《诗歌报》充满着感激之情。

伊甸,1953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嘉兴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石头·剪子·布》《黑暗中的河流》《颤栗和祈祷》《自然之歌》《人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