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城市成为幸福生活的依托

2024-11-29 00:00
中国周刊 2024年10期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依托,成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的核心是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让城市的建设成果为人民共享,让城市的治理效能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

人民城市,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城市发展的决策中来。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文化场馆等,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休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在城市管理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的安全性,让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得安心、放心。

人民城市,应注重全面发展。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城市的发展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例如,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要繁荣城市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人民城市,应体现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都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在城市发展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弘扬城市的特色和魅力,让城市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古街区,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一些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可以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让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一些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城市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魅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

人民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市民应该增强城市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社会秩序。

总之,始终要坚持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民城市,让人民城市成为幸福生活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