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00:00:00何曙光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11期

今年是世界城市日设立十周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首次走出国门,在2024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传播至海外。

城市有温度,人民更幸福。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现实需要与精神追求的。上海这座“人民之城”便是一座温暖的城市,这种温暖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景色之中,更体现在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之中。

上海绿色宜居又温馨。穿梭于城市之间的高架生态绿植含量惊人,正在建设的环城生态公园带让绿地紧密构连;黄浦滨江一面是绿道、一面是光景、中间是江景,绿地、灯光、江流交织;北外滩“生活秀带”升级,一侧是绿意盎然的“城市森林”,一侧是灯光璀璨的陆家嘴天际线;当徐汇滨江遇见西岸风情,工业遗存与艺术空间水乳交融,自然风貌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让人不由沉醉在这温柔的城市风光里。

上海的营商环境有温度。从拿地到开工,“莫德纳”落沪只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刷新了重点项目落地的“上海速度”,甚至比“特斯拉”还要少一个多月。而这个速度,就在今年年初再次被刷新,“法雷奥”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三个月。重点项目落地速度的不断刷新,彰显了上海扩大开放的决心,彰显了上海政务服务的效率。

上海的城市品格更温情。为解决来沪工作人员租房“远、贵、难”的痛点,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累计筹措建设“保租房”51.3万套,构建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和“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专程走访了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对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你为我建设城市之美,我为你解决住房之需,这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体现。

然而,与处处美景相对,上海的城市品牌工程还不够亮丽,几十年来谈到上海,人们印象最深的仍是黄浦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与投资热土相对,上海对“一老一小”的关爱还不够突出,17.8万张的床位规划,远远不能满足500多万老龄人口的需要。与高端大气相对,城市的烟火气少了,过去人流如织的商场如今门庭冷落。与开放包容相对,大学的封闭性强了,在校门管理上用力过猛,过去敞开的高门大院如今必须提前预约才能进入参观。在笔者看来,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望未来,提升情感共鸣的“聚力”方式或许能让上海的“温暖”恒温提质。聚力唱响文化品牌,讲好上海城市故事,把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有布局有谋划地打造科技感强、现代味足、内涵丰富的上海文化新地标,增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聚力发展银发经济,聚焦多样化养老备老需求,抓住机遇大力布局养老科技产业新赛道,激发银发经济的巨大市场潜力,在满足养老基本需求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聚力提振城市“烟火气”,推动商场服务品质革命性改造,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走出家门、体验生活。聚力于细微处着眼,推动在沪大学重新敞开大门,以热情的姿态接纳外地来沪旅游的学子和休闲散步的居民,使大学开放包容的精神重新氤氲社会各界人士,使全国各地、全球各国重新感受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