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经济的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

2024-11-29 00:00游婷
国际公关 2024年19期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传统风险管理方法面临新的挑战,亟须改进。对这些风险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潜在威胁。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经济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风险防范策略,旨在确保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安全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防范体系;防范策略

随着全球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识别并应对金融风险是保持金融系统稳定的关键。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保护消费者利益,避免经济损失,增强金融市场的公信力。因此,深入探讨相关防范措施,对于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构建更加健康的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的类型

(一)流动性风险

资金流转速度的加快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应对大量资金的进出,这种快速的资金流动可能导致平台在资金调配时面临挑战。当资金供给不足以满足急速增长的借贷需求时,平台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金的再投资,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此外,互联网金融的高杠杆特性也有可能加剧流动性风险,这是因为,高杠杆意味着小额的资金变动也可能引发较大的财务影响。在经济环境变动时,这种杠杆作用可能导致资金迅速撤离,加剧流动性的波动。为防范这种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控,确保资金流的稳定性。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是必要措施之一,有助于在资金需求激增时迅速响应,保持金融操作的连续性。同时,加强对用户信用状况的评估,合理控制贷款比例和期限,可以有效降低因信用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风险。[1]

(二)系统性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经济中,系统性风险表现为整个金融体系可能因为某一事件或多个事件的发生而面临的潜在威胁。这种风险不局限于单一机构,而是会波及整个金融系统,其影响可能导致广泛的市场不稳定。互联网金融高度依赖技术平台,因此,其系统性风险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系统崩溃等技术故障,既会影响单一金融机构,还可能迅速扩散至整个金融网络,引发连锁反应。互联网金融的全球性特征意味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能够迅速传导至各个角落,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为应对这类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需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控,实施严格的信息安全措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与监管机构合作也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通过建立适应性强的监管框架,确保金融活动的合规性,可以有效减少不可预见事件对市场的冲击。[2]

(三)操作性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操作性风险是由内部流程或外部事件引起的损失风险。这种风险源自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失误,包括技术故障、人为错误等多方面因素。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操作性风险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技术依赖性高意味着很小的技术问题也可能迅速放大为严重的操作障碍,影响客户资金的处理和数据的安全。人为操作错误也可能引发财务损失或客户信任的下降。为有效管理这些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是基本的防范措施,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减少出现人为错误的可能性;其次,技术投资不能仅仅聚焦于扩展服务能力,更应该关注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包括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以及制订应对潜在技术威胁的紧急预案等。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也是减少操作失误的关键;最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机构要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策略以适应新的威胁和挑战。确保操作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是维持机构稳健运营的重要环节。

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多样且复杂,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使得潜在风险点难以完全被控制。业务的快速创新远超现有监管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更新频率,导致现行的风险防范措施难以覆盖所有新兴风险类型。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迎来了数据安全的重大挑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金融与科技等行业的交叉合作虽然开辟了新的市场机遇,但也使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这种跨界融合带来的内部控制难题,加剧了整个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工作的困难。监管框架通常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法规的差异及执行力的不均等,也进一步限制了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性。面对这些挑战,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互联网金融领域急需大量既懂金融知识又具备科技能力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类人才的供应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迅猛增长。缺乏足够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使得许多金融机构在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3]

(二)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较低

在当今数据驱动的经济环境中,许多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普遍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理解,无法有效利用积累的海量数据,从而未能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潜能。这种能力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数据驱动决策的准确性,使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处于不利状态。技术基础设施的不足也对大数据应用能力形成了显著的制约。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大规模数据处理需求的硬件系统,缺乏高效的数据存储系统。导致在数据收集、处理等环节频频遭遇技术瓶颈,使信息流通速度受阻,降低了操作的灵活性。此外,数据整合能力的不足同样不容忽视。在缺乏专业指导的环境下,数据收集常常不规范且分散,这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数据整合能力的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数据的应用范围,使得不同来源的数据难以有效结合,无法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数据文化的不成熟同样是一个重要障碍。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尚未形成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文化,员工对数据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即使数据和工具已经准备就绪,数据应用效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文化方面的滞后,使得数据资本的实际运用远未发挥其潜在的效能。

(三)金融行业合作沟通不到位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行业合作沟通不到位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由于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复杂,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常常导致信息不对称。各机构之间在策略定向等方面往往各行其是,缺少必要的交流和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行业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平台,使得各方合作往往停留在表层,难以达成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分散的合作状态不利于行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技术的共同推进。此外,行业标准不统一也是合作沟通不到位的表现之一,不同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造成互操作性差,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迫切需要合作的新项目,也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面对的风险类型繁多且日益复杂,因此,构建一个全面而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变得尤为关键。该体系必须覆盖风险的识别、评估等各个方面,以确保金融活动的安全。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加强风险识别能力,还要依靠精密的数据处理技术,构建起有效的预警机制。将前端的数据收集与后端的数据分析相结合,金融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响应潜在风险点。为了更准确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发展高级算法模型,将收集的大量数据转换为实用的风险评估工具,这些模型基于历史与实时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预测潜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持续的风险监控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安全的重要环节。监控系统需要整合最新的动态监测技术,能够实时追踪金融交易,连续进行数据分析,以处理异常行为。此外,建立完整的监管流程能确保风险点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有效管理。风险应对策略的设计也需得到足够的重视。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制定出灵活且多样的策略,以应对不同程度的风险,涵盖资金流动性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资金调配等多个层面。同时,持续进行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石。[4]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架构

扩展现有法律法规是构建适应现代金融技术发展的法规体系构架的基础工作。具体来说,需要明确界定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类型,并对新兴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其中需确保法律法规能够明确金融产品的合法界限,并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设定具体要求,保障服务过程的透明度。在制定法规的f3f69dfb4b6acb6190309395385e0acc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法规的灵活性。互联网金融领域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法律法规能够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因此,法规既要反映当前的需求,还应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预防性地构建法规框架,而不仅限于对已发生问题的事后补救。此外,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也很重要。监管机构必须增加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技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来确保法规得到实际执行。这些措施保证金融风险在发生初期即能被有效干预。

提升公众意识是构建法规框架的重要基础。通过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知识,可以增强公众在使用金融服务中的判断力,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风险的发生。

(三)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效能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效能需要从技术、策略和监管三个层面进行深入考虑,以确保数据潜力得以最大化利用,并降低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是强化应用效能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投入更为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这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从庞大的数据集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决策的精准度。实时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能够让企业迅速响应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数据治理策略,确保数据的质量。有效的数据治理能够提高数据应用的安全性,还能增强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隐私保护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挑战,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监管框架的完善也是提升大数据应用效能的关键环节。监管机构应制定与时俱进的规范,指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利用大数据开展业务活动时,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者需要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持续更新监管技术,有效监控金融市场中的数据应用行为。在技术和监管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的文化塑造同样不可忽视。企业应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提升全体员工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持续教育,提高员工在数据应用方面的专业技能,这将进一步实现大数据技术的高效应用。

(四)促进金融行业的合作交流

大数据时代,促进金融行业内的合作有助于分享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还可以增强行业内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从而共同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建立行业协会或论坛,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共享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平台。在这些论坛中,来自不同机构的专家可以讨论关于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最新技术。采用这种方式,金融机构能够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中汲取经验,还可以探索可能的合作机会。行业内合作还应与科技公司建立紧密的工作关系。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与科技领域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科技公司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有效地识别潜在风险,同时,金融机构的行业知识也可以帮助科技企业优化产品,确保这些技术解决方案能够精确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除了横向的合作外,促进垂直整合也是提升合作交流的有效策略。金融机构可以与学术界合作,共同开发项目。这种合作有助于推动金融科技创新,还可以加深对金融市场风险模式的理解,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金融行业的合作交流还应制定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围绕数据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共同遵循的规范来减少误解,提高整个行业的透明度。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监管

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需要确保支付系统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防止金融欺诈。加强监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监管机构应设立严格的标准,确保所有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都能遵守最高的安全协议,包括加强对数据加密的要求、验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确保所有交易数据的安全存储。监管机构需要有能力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在发现异常活动时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潜在损失。监管策略应具备适应性,能够跟随技术进步而调整。这意味着监管框架应当灵活,能够迅速适应新兴支付技术的变化。监管机构需要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来提高监管效率。此外,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监管还应提升监管透明度,明确监管规则,确保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清楚了解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受限制的。这既有助于减少误解和遵从问题,还能够增强市场的整体信心。

四、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经济面临着复杂且多维的风险环境。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不只在于增强技术防护,还需在法规构建与行业协作方面进行完善。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配合敏捷的监管响应的政策制定,将是支持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胡亚平,吴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金融文坛,2023(07):103-105.

[2] 罗国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商展经济,2022(21):59-61.

[3] 张璐.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0(06):231-232.

[4] 吕琳,蓝佳林,韩雪.大数据时代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0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