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量一量,比一比”综合实践活动采取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方式,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角度引入,促使学生通过活动巩固测量方法,通过操作体会测量本质,积累测量经验并发展量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第一学段;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2-0046-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将知识内容实践融入主题活动中。
当前的部分主题式学习存在目标单向、内容单薄、方法单一、评价单维等问题。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量一量,比一比”为例,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的统一,学习了厘米和米等长度单位后,仍然缺少测量经验,尚未建立起清晰的“单位”表象,长度观念较差。对此,教师便可采用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现实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具体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如下。
一、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整体规划,确定学习主题
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但学生在学完这一单元后仍然存在长度量感意识薄弱、长度单位选择困难、长度测量经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根据教材安排,笔者确定了“量一量,比一比”为主题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
(二)依据《课程标准》,设定学习内容
1.确定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量感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要求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的换算,能估计度量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要求来确定主题活动学习目标。
2.优化学习结构
结合主题活动学习目标查阅相关资料,继续挖掘“量一量,比一比”中的跨学科知识,优化主题活动学习结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的发展过程。长度单位与语文、科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关联,据此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
3.制订评价方案
根据主题活动学习目标和优化后的课时目标制订评价方案,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方式为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表扬进步的学生,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方案(见表1)。
(三)跨越学科,开展主题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学科融合,就是使数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淡化分界,使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在“量一量,比一比”主题式学习中,笔者根据学习方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安排了下面三次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1.发现身体上的尺子
在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生已经J61QdzeI3SkgxKoFTquP92ajIck2D+KUzQW9I3cYSgc=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掌握了一般的测量方法,但是学生对测量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对数学书本上的标准测量单位的认识,还应了解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展历程,能在具体测量活动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单位,进行合理估测。
(1)直观认识“身体尺”
用人体之尺丈量世界,是人类计量科学孕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国古代有很多“身体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源于各个身体部位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发现藏在身体上的“尺子”(见表2)。
学生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之后,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自己身体上的这些“长度”有多长,然后选择米或者厘米等合适的单位,动手测量并记录数据。在完成表格记录后,仔细观察和比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发现我们身体部位间的长度的关系,比如身高约等于臂展等。
(2)用“身体尺”测量
教学时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身体尺”,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测量,从自我向外延伸到外界事物,在测量中体会单位的选择、估测的策略,感悟“身体尺”的数学应用价值。具体测量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身体尺”作单位,测量书本、课桌的长度,测量教室黑板、地砖的长度,测量家里沙发、自己房间的长度,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等等。
2.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
(1)寻找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古诗词。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有很多,为中华诗词增添了许多光彩,古人不但用长度计量单位来表达距离等,还用长度计量单位来抒发感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寻找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古代的长度单位(见表3)。
(2)探索古今长度单位间关系
即使是同一个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所表示的具体长度也是在变化的。例如我国各个朝代1尺的具体长度(如图1)不尽相同,这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全球统一的计量单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3.测量工具的认识与创造
活动一:回顾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的学习过程。首先用手来测量,但是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有差异,将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然后选择固定的物体测量,其长度可以保持不变,但是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接着改用小立方体测量,测量结果可以进行比较,但是这样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想到制作并使用纸带、尺子进行测量,这样测量更方便,也更准确。这反映了我们学习测量方法、认识测量工具的过程,也是在不断调整与改进中认识测量的本质。
活动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从古代常用的测量工具规、矩、准、绳,到现代的测量工具卷尺、钢尺、卡尺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活动三:在认识测量工具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测量工具,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量一量,比一比”主题式学习将数学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思维意识和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知识的割裂状态,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科、相同的主题内容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更加整体、全面、有关联的知识,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主题式学习教学实践效果
陈省身先生说过:“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主题式学习能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探究,在主题情境中思考,在主题活动中合作,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1.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量一量,比一比”主题式活动课给了学生进一步认识身体尺的机会,引导他们借助身边的事物逐步形成对物体长度量的基本判断,积累足够的感知经验以发展量感。同时,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回顾测量工具的认识与改进过程,体会测量的本质。
2.优化数学学习方法
“量一量,比一比”主题式活动课通过丰富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眼看、手摸、口讲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感受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估计与测量,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长度量感。
3.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量一量,比一比”主题式活动课引导学生自主测量身体上的长度,发现身体长度的奥秘,学会用身体尺去测量,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的整个发现与解决过程,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式学习教学改进方向
第一,学生的起点不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观察、积极参与活动的经历,需要教师和家长进一步激发其探究思维。第二,课堂时间、教室空间有限,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需要考虑活动时间和地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时间。第三,教师对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其他学科不甚熟悉,主题式学习的教学经验不足,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未来更多的主题式学习的教学。
“量一量,比一比”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未来,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充分发挥主题式学习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洁,冯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主题式学习实施策略[J].教育文汇,2022(6):35-37,47.
[2] 李金灵.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的研究[J].数据,2022(5):177-179.
[3] 刘秀玲.数学文化视角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人教版二上“量一量,比一比”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2(4):50-54.
[4] 李晓芬.立足感知与体验的项目式学习——以“1千米有多长”为主题的项目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2):58-60.
[5] 邵璐露.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实践思考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35):103-104.
[6]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考古与文物,2002(3):89-96.
(责编 吴美玲)